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臺灣文化發展的重要根源–華人離散經驗
96/06/07
瀏覽次數
19980
張志玲
|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離散」帶有遠離家園的意味。因旅行、經商、留學、移民或被迫離開家園的人,在與傳統對話後,常會產生不一樣的觀念與視野,有可能因此帶動發展,產生社會效益與經濟能量,甚至促成整個社會的改變。例如原本偏好高粱酒與飲茶的臺灣人,現已逐漸偏好紅酒、香草茶。又如科學園區裡盛行的靈修活動,已與園區人設計的產品、生活價值、對孩子的想法、對中國傳統的態度等產生密切的互動關係。這些現象足以顯示:臺灣正在一點一滴架構屬於自己的文化,而其發展根源之一就是來自四面八方的華人離散經驗。
從4D看華人離散經驗
現代史上所能看到的離散論述,大都是猶太人和非洲人寫的,事實上華人的離散經驗也極為複雜、龐大,只是論述不多。為求建立一個探討臺灣現代文化的模型,清華大學外文系廖炳惠教授以華僑故事為背景,從離鄉(Displacement)、失落(Dislocation)、差異(Difference)、歧出(Disjuncture)等4D角度探討全球華人的離散經驗。
早期華人為求更好生活而離鄉,現在卻出現為了心靈成長,放棄優渥生活,遠赴紐西蘭、南非的移民者。這些人不再眷戀單一祖國或特定辯證關係,他們能與不同地區移民建立協調、合作關係,在族群認同上具有豐富開放的面向。然因離鄉經驗的複雜性,導致產生文化上的失落感,而這種失落情結的產生主要因為文化差異。
早期人們以族群、性別和膚色做為文化差異主軸,80年代後,這樣的差異主軸卻被白人所接納與喜愛。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新華人文化展現出過度的世界文明觀,他們比原鄉和新地方的人更世故,在認知層次上更前衛,對於兩地產生的視野提出不一樣的批判,也就是一種歧出的論述,這使得離散研究更具有參考和研究價值。
不可諱言地,臺灣現代文化的發展也受到很強烈的影響。譬如中藥、氣功,以及令身體與氣更加圓融的理念都非常中國化,但其日益普及的原因,部分是由於西方科學對其中某些療效的驗證。又如西方新的觀念為國內科技研究與產業發展注入新血,進而造就臺灣的經濟奇蹟。追根究柢,臺灣的變化發展和近百年來華人的離散經驗有關。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7年6月,414期,73頁
離散(1)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1/29
重建部落認同,從原住民視角探索地理與環境教育的未來
歐柏昇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2/16
石虎路殺只是個案?餵養流浪犬貓竟可能加速石虎滅亡?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8/28
廢棄蝦殼讓魚魚變漂亮——天然增豔劑新材料
文詠萱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9/30
從歷史中挖掘未來:綠豆的基因祕密與氣候生存法則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