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災害防救科技:社區防災總動員
96/02/05
瀏覽次數
13503
劉怡君
|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體系與政策組
陳海立
|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體系與政策組
從厝邊的力量談起
俗話說的好:「遠水救不了近火!」根據美國的研究,重大災害事件的生還者中,有80%不是由消防單位或救災隊伍所救出來,而是由鄰居在災害發生後的20分鐘內搶救出來的。
日本神戶市消防局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災後救援時期,所有受困或受傷的民眾中,被家裡的人救出來的占了生還者的18.93%,而藉由鄰居或社區民眾的力量搶救出來的更占了生還者的60%。換句話說,藉由厝邊救出來的受傷民眾高達了獲救人數的80%,相當於是被當地消防隊救出來(2.4%)的30倍以上。
從這幾年的重大災害經驗中,政府及民眾得到了一個很寶貴的經驗,就是政府的救災系統往往很難在第一時間內伸出援手。因此當災害發生時,不能只倚賴政府的救災資源,保衛家園還得靠自己的力量,才能減輕災害帶來的影響。舉例來說,當災情太過嚴重時,或是因為聯外道路、通訊中斷等因素,使得行政單位或外來的力量很難在短時間內提供社區所需要的救助時,如果受災地區的民眾能夠相互救助、彼此幫忙,就能夠發揮令人意想不到的力量,減少許多損失。
反過來說,如果社區在平時沒有先做好準備,在災害發生時,自救與互救的能力可能會大打折扣,災後復原的速度也會比較緩慢。當然,除了在災害發生後的緊急應變救災工作之外,社區還可以在災害發生前就積極做好各項防範、準備的工作,如此一來,不但可以大大降低災害發生的機會,還可以減輕災害發生時所造成的衝擊。
什麼是防災社區
社區內的每個人都希望居住在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中,而防災社區最終的目標就是建立一個「安全無慮」的社區。一般而言,防災社區應該具備3個特性:有能力降低災害發生的機會、能夠承受災害的衝擊並降低災害損失、以及可以在災後迅速復原重建並持續發展。
也就是說,當一個社區具備強而有力的社區意識,而且能夠自動自發地進行從平時、災時到災後各項防救災的工作時,就可以稱這類社區為防災社區。同時,社區組織或民眾為了成為防災社區所進行的各種努力與工作,都可以稱為社區防救災。
誰應該來推動防災社區
防災社區不能只是依賴政府來推動,社區民眾與組織幹部的參與才是防災社區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此外,還可以邀請專家學者、行政部門、地方組織與民間團隊,甚至地方上的商家與企業共同參與、推動社區防救災的工作。在推動防災社區的過程中,社區幹部可以與相關災害領域方面的專家學者以及政府部門的行政人員共同組成推動小組,一起規劃防災社區的推動內容,同時也要整合社區內的組織與外面前來協助的團隊,大家分工合作、發揮所長,共同努力推動防災社區。
舉例來說,學校老師可以負責教導災害的知識,結構技師可以檢查房子是否堅固,政府部門可以提供經費或給予政策支援,推動小組則可以扮演協調與整合的角色。不過,在推動防災社區時,要切記社區民眾才是活動的主角,而參與的單位彼此間更要建立起良好的伙伴關係,才可以獲得最大的成效。
推動防災社區的方法
既然防災社區是以「社區民眾」為推動的主角,當然會與專家學者自行主導推動的作業模式有不少的差異。所以推動民眾參與社區防救災的工作時,必須透過較適當的操作手法,以引起學習的興趣和參與的意願,最後才能夠建立起社區的自主性與主體性。也就是說,推動防災社區時,可以結合幾種比較容易被民眾接受的學習方式,然後透過各種不同類型的活動,找出大家共同關心的議題,並且整理出具有普遍共識的意見與對策,以達到由下而上參與、學習的效果。
幾個在推動防災社區時常用的操作手法,包括:
講習課程 邀請老師或專家到社區來上課,教導大家一些災害的知識、預防的措施、應變的方法等。
工作坊 透過小組討論與動手操作的方式,在輕鬆的氣氛下,經由各種活動凝聚大家的共識與意見,一起找出讓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
環境踏勘 邀請相關的災害專家跟鄉親們一起來檢查社區的環境,找出可能發生災害的地點與原因,並給社區一些專業的建議。
訓練與演習 可以請消防、醫療單位的人員或民間救難團隊到社區,告訴大家一些災害應變的知識,並進行相關技能的演練。
怎麼開始推動防災社區
在推動防災社區的過程中,必須藉由「民眾參與」的過程,透過災害與防救災相關知識的學習,增加民眾的知識與危機意識,並藉由推動減災、預防的措施,來減少社區中可能釀成災害的因素,降低災害發生的機會。此外,還可以透過災害搶救技能的訓練,強化民眾的應變能力。因此當社區發生災害時,社區內的民眾就可以立即應變,讓災情不至於持續惡化,並且讓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同時在災後也能夠迅速地推動復原、重建的工作。
不過,每個社區具備不同的自然與社會環境特色,再加上面對不同的災害威脅,每個社區所採取的解決辦法與方式當然也不一定相同。因此,要推動合乎自己社區的社區防救災工作,就必須培養社區民眾自動自發及自立自足的精神,同時還得掌握社區本身的需求、資源與限制條件,培養社區民眾分析社區環境問題的習慣,讓彼此能夠溝通、討論出解決的方案,甚至具備執行的能力。這樣一來,不但可以減少社區對於外來專家與政府部門的依賴,更可以讓社區整體的防救災能力向上提升。
萬事起頭難!許多社區幹部或民眾在著手準備推動防災社區時,總會覺得千頭萬緒,往往不知道要從哪裡下手。因此,我們把防災社區的推動過程整理成8個簡單的步驟,讓有意願參與推動的社區可以逐步進行。
步驟一:作伙出發囉 一開始推動防災社區時,要先了解社區環境的特性,獲得社區的認同與支持;同時透過良好的宣傳,引發民眾參與的興趣,並與當地的機構或團隊建立良好的伙伴關係,使得後續的推動可以事半功倍。
步驟二:社區環境體檢 由專家陪同民眾一起進行社區環境的調查,找出社區環境中可能發生的災害類型、容易發生危險的地點,以及可能會被影響的民眾。如此可讓大家更認識自己居住的環境,提高大家的危機意識,幫助社區對症下藥,解決災害的問題。
步驟三:鄉親大小聲 根據社區環境調查的結果,大家共同討論、分析社區內可能釀成災害的因子,進一步整理成社區防救災議題,並且研擬合適的防救災對策。
步驟四:防災社區俱樂部 根據社區的特性,規劃符合社區需求的防救災組織架構與任務,並且依據社區民眾的專長,進行組織成員的召募,以便執行社區防救災的各項工作。
步驟五:防災社區套裝行程 靠著大家的集思廣益,把先前討論出的社區防救災對策,整理成一個清晰、具體可行的計畫,日後才能有系統地落實推動。
步驟六:好康報給你知 社區防救災的工作需要大家共同關心、參與,如果能把防災社區的訊息傳達出去,就能夠吸引更多人投入推動防災社區的行列。
步驟七:防災社區健身操 社區民眾如果能定期接受簡易救護技能的訓練,並進行災害應變的相關演習,萬一災害發生時,便可以迅速應變救災,大幅降低人員的傷亡與財產的損失。
步驟八:逗陣向前行 防災社區的工作需要長期、持續地推動與用心經營,並且還要定期進行評估、檢討與改進,才能真正達到防災社區的目標。
這幾年來,臺灣接連發生幾個嚴重的災害,讓許多人開始意識到不能再用冷漠跟忽視的態度面對「災害」這個問題,而社區的發展也必須奠基在一個安全無慮的居住環境上。如果連基本的安全問題都沒有辦法獲得保障,更遑論發展生態保育、文化傳承、產業再造等議題了。把災害防救體系落實於社區中,建立一個安全的居住環境,不能只依靠政府,同時也是社區內每一個人的責任,更是每個社區都要學習與努力的方向。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7年2月,410期,51 ~ 55頁
防災社區(6)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8/28
幹細胞能拯救受傷的眼角膜,未來有機會治療「乾眼症」嗎?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24
半導體製程如何平衡高科技與環境永續?——專訪陳奕宏教授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重建部落認同,從原住民視角探索地理與環境教育的未來
歐柏昇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9/30
氣候變遷下的農業改革:韌性與淨零的未來進行式
陳儀珈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