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魚也會說話?

104/09/16 瀏覽次數 6252
母:寶貝,告訴媽咪貓咪怎麼說話?
子:喵…喵…
母:那…狗狗呢?
子:汪…汪…
母:寶貝好棒喔
子:奪、奪、奪
母:那…是什麼聲音阿?
子:“魚”在說話,奪、奪、奪
母:啊…魚會說話?


導言

別懷疑!魚真的會說話,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你聽、這是直立海馬,這是藍仿石鱸、脂眼凹肩鰺,最後這個是絲鰺。

正文

臺灣原來魚種數3千1百多種,占全球魚種的1成以上,但臺灣人喜歡吃海鮮,過去4、50年來幾乎「無所不吃、無所不抓」,「連大法螺、海星都有人吃!」加上消波塊、漁港建築及污染破壞海洋生態,使得原來是「魚類王國」的臺灣很多魚的數量比20年前少了4分之1,講到這裡,也許你會說還好魚不會說話,要不然牠們可能要對人類抗議了。其實,魚兒真的會說話,最近幾年科學家發現魚兒透過鰾震動發出「聲音」來彼此溝通,甚至驅趕敵人。不信你聽,這是白仿鱸,這是河鱸,接下來是海灣豹蟾魚。

是不是非常奇特呢?這是中研院「魚樂e世代-臺灣本土魚類之數位典藏計劃特展」中的互動遊戲,讓民眾「聽」魚;因為許多人還不知道魚會發聲,中研院生物多樣研究中心研究員卲廣昭說:『我想很多人都不知道魚是會發音的,魚是會說話的,所以我們就把這個主題,從資料庫裡面把它拿出來,做成一個互動的遊戲,讓來參觀的觀眾,進去點一點,看到哪點到哪,就會用喇叭放出來,我想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魚之所以會發聲,其實並不是每一種魚都錄得到,或是都會發聲,而是有其中部分的種類,那麼在國際上其實有Fish Base魚庫資料,有相當多的種類,它都有錄到魚的發聲。』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邵廣照說,並不是每種魚都會發聲,魚類「發聲」的原因還無法完全確定,推測可能是領域行為,或為了繁衍後代,例如我們潜水時常會聽到雀鯛發出聲音,其實是在驅趕你,邵廣昭說:「譬如說我們潛水的時候,常常看到一些雀鯛會發聲,其實它是要來把你嚇走,其實它是有領域的行為。」

至於魚是如何發聲的呢?研究魚類感覺神經的生理已經20多年、研究的魚類多達上百種、同時也是中央研究院臨海研究站研究員嚴宏洋博士說魚跟人一樣,也有聽覺、視覺、嗅覺、味覺等等,只是魚的發聲不像人類那麼複雜,魚沒有聲帶主要透過二種方式發聲、一種方式是靠魚鰾與周遭肌肉的摩擦震動,聲音像打鼓,音頻比較低:「它身體裡有個魚鰾,那個鰾像鼓一樣,鼓上面有肌肉,受到來自腦的控制動作神經,它可以讓它肌肉收縮,就像在打鼓一樣。那麼這個聲音的特色是什麼?因為它像一個鼓,所以它的聲音是比較低頻,低頻大概是兩百個周波,就是比較低沉的,這是一個方式」;另一種方式則是骨骼摩擦,聲音就比較高頻:「另外一個方式是用骨骼摩擦,譬如說臺灣養的鯰魚,你要把它抓起來,你會聽到ㄍㄟˊ ㄍㄟˊ,它是靠胸鰭,它上面有骨骼摩擦,這是兩個方式,用骨骼摩擦比較高頻,可能到1千到2千個周波之間。」

嚴宏洋博士進一步指出,魚類發聲的目的在讓其他魚類聽見,幫助他們嚇走敵人或吸引配偶進行交配。例如黃魚在生殖季節發聲互相溝通,特別公魚發聲來吸引母魚:「它是在生殖季節的時候,在互相溝通,因為它們生活的海域很混濁,到了要生殖的季節時候會互相看不到對方,因為視覺受到影響,它們棲息的水域蠻混濁的,所以最有效的方法是發聲音,但因為聲音在水下傳遞的速度是每一秒鐘大約一千五百公尺,那麼它的波常很寬的話,它什麼東西都擋不住它,所以眼睛看不到沒關係,尤其是公魚發聲音,就把母魚聚集過來,這樣它們可以達到繁殖的目的」

而常見的鯰魚發聲則是為了嚇阻、欺敵作用:「鯰魚發出ㄍㄟˊ ㄍㄟˊ的聲音有甚麼好處呢?譬如說你是一條白鷺鷥去抓到這隻魚,這已經有人證明,白鷺鷥抓到鯰魚的時候,它突然就發出ㄍㄟˊ ㄍㄟˊ,白鷺鷥會嚇一跳,嘴巴會張開,魚又可以逃回去,有一種欺敵的作用。」

當然也有些魚類透過發聲向異性表示強壯展現實力,例如鬥魚科的短條紋攀鱸:「它發出聲音會講,哒哒哒哒哒,這樣發聲的時候,有別的魚侵入它的領域時,就會發出這個聲音,用很強的聲音,來嚇阻對方說你不要進入我的領域;另外一方面也是展示他的實力,它在求偶的時候,讓母的來做它的選擇,這是我們所知到的。」

不過研究魚的發聲是二面論,嚴宏洋博士說:科學家測量魚的發聲強度可進一步估算魚群的數量來保護魚類,但聰明的漁民卻也用魚發聲的特點來將魚一網打盡:「臺灣漁民有時候很聰明,譬如說在大甲溪、河口地區,它有很多黃花魚在聚集,漁民它們就用水下麥克風去聽聲音,知道它在哪裡,就過去一網打盡,就變成我們了解魚會發聲,把它過度的利用,反而變成對資源一種很容易的破壞。」

嚴宏洋博士說透過魚的發聲研究進一步了解魚也有聽覺,也有情緒反應,因此當我們從事水下工程時聲波可能造成魚類的聽覺受損,所以在從事海洋環境工程時就必須特別注意,像日前國內很受爭議的白海豚事件,原因之一就是保育團體擔心漳濱沿海大量施工會嚇走白海豚,影響海洋生態:「中華白海豚就是所謂的媽祖魚,如果你在彰濱工業地區,在沿海地區大量施工,雖然它不是魚,它是哺乳類,可是它一樣,它能夠發聲音,它有用它的聲納在定位,所以假如外在環境影噪音響到它聽覺的話,你會影響它,它會不敢靠近,那麼他所棲息的地區大概是離岸三公里的地域和水深,所以假如你在產生許多人為的噪音的時候,你會把魚或這些海洋哺乳類嚇走,所以這個對它們的生態是很負面的影響。」

近幾年因為濫捕、破壞棲地、污染及引入外來入侵物種……等,已造成多少臺灣本土魚種的全球性滅絕,如果人類自私心態不改變的話,情況只會愈來愈糟。今天我們知道魚每天安靜在水裡游來游去,原來牠們會說話、有感受,未來科學家將朝分解魚類說話內容作進一步分析,聽眾朋友如果有一天魚真能和我們溝通,你認為牠們最想對人類說什麼呢?

今天科學了沒?今天節目就到這,別忘了,想一下魚會想告訴你些什麼?也希望大家更愛護我們所處的環境和生態,下次見囉!我是阿玫,和你聽世界,用不一樣的視野。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