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社會化大腦:泛自閉症

107/12/07 瀏覽次數 7250

社會化大腦:泛自閉症社會化大腦:泛自閉症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或許曾把「天才」和「白目」、「宅男」連在一起,也聽說過「亞斯伯格症」、「高功能自閉症」等名詞,近來還會把自閉症的孩子稱為「星星的孩子」。在這些名詞背後,自閉症到底代表什麼?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鄭雅薇從社會神經科學(social neuroscience)的角度來說明何謂自閉症,介紹目前較有說服力的理論,並鼓勵我們以更開放的態度來看待患有自閉症的人。

 

自閉症是多樣的光譜

 

自閉症是較晚才發現的病症:奧地利裔美國精神病學家肯納(Leo Kanner)在1943年最早提出「自閉症」的名稱;而奧地利小兒科醫師亞斯伯格(Hans Asperger)在1944年描述了能夠一目十行、但社交互動出問題的「小教授症候群」。時至今日,我們已了解到自閉症具有光譜(spectrum)般的多樣性,障礙程度從輕到重都有,因而稱為「泛自閉症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其中有兩個最重要的特徵:社交溝通困難,以及興趣局限、重複刻板(固著)的行為。這些特徵的認定雖也有主觀問題,但若嚴重到影響生活,便會形成障礙。

 

自閉症發生率約為1/150;最近會有發生率越來越高的印象,其實是診斷的敏感度提高之故。其中男生比較多,男女比約為4 ~ 7:1。

 

自閉症的缺損與優勢

 

自閉症有一個明顯症狀,是「目光接觸閃爍」,科學家用動眼儀偵測,發現他們的目光不會專注在人臉上,因此也希望藉由動眼儀盡早偵測出有自閉症傾向的孩子。目前最早可以回推到6個月大的孩子,他們喜歡幾何圖形勝於人臉。

 

為什麼自閉症的人不懂哭和笑是截然不同的情緒?一個核心的概念是「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這是能夠設身處地理解他人心智世界的基本能力,一般3 ~ 5歲的兒童就能具備此基本能力,自閉症的人卻無法發展出基本能力,也就是「心智盲」。然而這也一種光譜,有個別程度上的差異,科學家至今仍在努力找出可信賴的客觀量化指標。

 

自閉症者傾向見樹不見林,固著化行為或許與此有關,這有時反倒可能成為優點,例如從事重複而嚴格的安全檢查工作時,自閉症者能夠滴水不漏地徹底執行。我們也看到自閉症的天才畫家、能夠如萬年曆般準確說出日期、像照相機一樣過目不忘等,表現出驚人的能力。

 

同理心失衡理論

 

研究者先後發展出許多理論,試圖解釋自閉症的成因。例如「破鏡理論」認為自閉症患者由於鏡像神經元系統故障,在觀看他人時,自己相對應的鏡像神經元並不活化。不過近期這個理論也被認為不充份,因為他們的鏡像神經元還是有功能。「杏仁核理論」則認為與情緒、社會互動有關的杏仁核出問題,只是後來的研究發現杏仁核以外的腦區也有關聯。

 

最近鄭雅薇團隊研究的「同理心失衡理論」則認為,自閉症的認知同理心的確有障礙, 然而自閉症的人其實是可以與他人共情的,亦即有過度的情緒同理心,但因為那樣的情緒對他們而言過度強烈、無法承受,所以選擇把目光移開。

 

更開放的視角

 

目前的研究雖已確定自閉症發生在大腦,可惜還無法得到可重複、值得信賴的結論。或許有許多相關的環節,而每個研究者探觸到的都還只是一部份而已。

 

在真相未明前,自閉症患者仍然需要被理解,甚至欣賞他們珍貴的特質。 從人類演化的神經多樣性角度來看,自閉症這樣的特質仍在人類族群中保留下來,應有其重要的地方。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科學短講(Tech Talk)計畫」執行團隊整理)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