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探索海洋生物:軟骨魚類的生活史策略
101/09/12
瀏覽次數
25267
王世斌
|
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
家族
軟骨魚類屬有頷類的軟骨魚綱,軟骨魚綱下分全頭亞綱及板鰓亞綱。全頭亞綱是一相當原始的類群,家族成員不多,因上顎與顱骨癒合而得名,棲息在數百公尺深的海底,口呈圓孔狀,無胃,以一些底棲性小魚、小蝦甚至貝類為食,採卵胎生的繁殖策略。
板鰓亞綱的家族成員較龐雜,大致可區分為鯊、鰩及魟3大類。鰩及魟魚的體形十分獨特,身體極度縱扁,縱扁的頭部與胸鰭共同形成寬大的體盤,在水中游動時就如同空中飛翔的風箏一般,非常優雅,全球已發現且命名的鰩及魟大約有550~600種。鯊魚的體形則十分多樣,區分為琵琶鮫目、鋸鯊目、棘鮫目、六鰓鮫目、白眼鮫目、鯖鮫目、鬚鮫目及異齒鮫目共8目,全球已發現且命名的應有500種以上。
上述8大目的鯊魚出現在台灣周邊海域的,根據沈世傑主編的《台灣魚類誌》記載有近90種。體型有小至僅十餘公分、體重僅數十公克的如小抹香鮫,有大至10、20公尺,體重高達數十公噸的如鯨鮫、象鮫。棲息深度從表層水域到數百公尺,甚至上千公尺深的海域,如擬鰻鮫、大口鯊等。
演化及生殖模式
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鯊魚在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年代是距今4億5千萬至5億5千萬年前的奧陶紀。在歷經歲月洪流的千錘百鍊之後,鯊魚早已演化出一套獨特的求生本能,有許多叱吒風雲一時的生物自地球上消失,而鯊魚仍活躍在海洋中。體型特大、游泳能力超強、掠食性、胎仔活存率高是鯊魚共同的特徵,在海洋生態環境中,一直位居食物鏈的頂點,除人類外少有天敵。
軟骨魚類的繁殖策略可分為胎生及卵生兩大類。胎生類依胚胎在母體子宮內有無臍帶及胎盤,分成胎盤型胎生及非胎盤型胎生。胎盤型胎生及卵生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是一般動物常見的生殖模式。非胎盤型胎生就是卵胎生,又稱為「熟卵生」,與胎生者最明顯的不同在於其胎仔與母體之間並沒有臍帶連接,因此胎仔尚未出生之前,在母體子宮內並非直接透過臍帶獲得母體提供的養分,而是靠著受精卵自身的卵黃囊或其他管道獲得所需養分。
這3種生殖模式的仔代數目都很有限,胎生的一胎最多百尾,如出現於世界各海域的鋸鋒齒鮫,少的不及10尾。卵胎生的一胎最多大約3百尾,如鯨鯊(又名豆腐鯊),最少的每胎僅產下2尾,如長尾鯊類。卵生的通常每次只能產下為數不多的卵。
軟骨魚類不論是哪一種繁殖策略,都是採取體內受精的方式,使得其卵子受孕成功的機率遠高過硬骨魚類的體外受精。軟骨魚類體內都有子宮,即使是卵生的也是如此。當受精卵通過輸卵管及卵殼腺之後就被卵莢包覆,再落入子宮中發育,一短暫時間後卵莢隨即排出體外。卵莢多呈近似扁平長膠囊狀,四個角落有鬚狀物,使它能纏繞在海底植物或岩礁上,提高下一代的存活率。
卵生的軟骨魚類每次排卵的數量不多,通常是左右子宮各排出1顆,之後才再有受精卵落入子宮中,如此周而復始。卵生的軟骨魚類雖每次僅能生下如此少數的卵,卻擁有較長的生殖季節,甚至終年都可產卵,例如鯊類的梭氏蜥鮫,魟類的廣東老闆鯆、耳棘老闆鯆。
胎生類則在受精卵通過輸卵管及卵殼腺之際,會被包覆上薄薄的胎衣,僅少數種類不形成胎衣,隨後落入子宮中持續發育。發育之初,胚胎所需的養分來自受精卵長成的卵黃囊,經一段時間後(通常不會太長,因為受精卵的體積不大,所能提供的養分有限),卵黃囊養分被吸收殆盡,隨即形成胎盤附著在子宮壁上。胚胎這時經由胎盤及臍帶吸收母體所提供的養分,直至產出為止。胎仔在子宮內的發育過程中,有些種類會在子宮內形成獨立的隔室,有些則無。
檢視各種類胎仔體長,不難發現產仔數目越少的種類,其胎仔產出體長有愈大的趨勢。例如,產仔數最少的淺海狐鮫,每胎產仔僅2尾,不過產出體長高達135~140公分;產仔數目較多的鋸峰齒鮫,其胎仔產出體長則僅37~46公分;其餘種類則多介於這兩種之間。
鯊魚產出數量不多但體型較大的胎仔,對族群數量的維持及種群的延續是相當有助益的。鯊魚每胎產仔數目雖然不多,不過通常會把下一代產在近岸餌料生物較豐富的水域,這水域的海洋生物少有能與新生鯊魚體型相匹敵的,大大提高了仔魚的存活率。
絕大多數的胎生鯊魚,包括胎盤型及非胎盤型,每胎產仔數量並不固定,其中的例外應屬狐鮫類。就台灣近20年來正式的觀察研究發現,常見的深海狐鮫、淺海狐鮫每胎都只能產下2尾胎仔,其他種類的產仔數量大致上都不固定,母體體型越大則產下的胎仔數量有愈多的趨勢。
大吃小
殘食行為普遍存在於海洋生物中,鯊魚也不例外。因此有學者指出,鯊魚的天敵部分來自牠的同類,這種情形多發生在仔魚階段。
研究顯示,鯊魚有性別分開棲息以及體型相近者一起出現的行為,也就是在非生殖期公、母是分開的,直到交配季節兩性才會洄游至共同的水域交配。在漁市場的研究採樣過程中,也發現非交配季節的漁獲經常是單一性別居多。交配季節結束,兩性個體再度分開棲息,至生殖季節時,雌性個體會游至近岸餌料豐富的地方產下下一代,之後游向外海。這一行為導致體型相近的個體一起出現,也降低了同種類大吃小的殘食情形。
另外,部分鯊魚的殘食行為會發生在子宮中。這類鯊魚採非胎盤型的胎生繁殖策略,當第1批受精卵進入子宮後,隨即開始發育,早期所需的養分由受精卵本身提供,一段時間後養分吸收完畢。這時由於胎仔的發育仍未完善,因此母體會由卵巢不斷排出卵粒進入子宮做為胎仔的食物。在進入子宮的過程中,這些後續進入子宮的卵粒仍會受精,甚至發育成胎仔。由於較慢進入子宮,發育體型自然較小,最後落得被殘食的下場。根據實地觀察發現,這類鯊魚每胎產仔的數量較少,灰鯖鮫、狐鮫類都屬於這一類。
就鯊魚產下體型較大、數量較少、存活率較高下一代的繁殖策略來看,顯然有異於硬骨魚類的以多取勝。
成長特性
軟骨魚類與多數的硬骨魚類相比,確實是體型較大、壽命較長。有關其年齡的研究多以脊椎骨為年齡形質,處理脊椎骨後,脊椎骨上會呈現出魚體成長過程中所留下的紋路,就如在樹幹橫切面上見到的年輪一樣,代表成長的過程。透過紋路的計算(讀輪)並配合體長資料,就可評估魚類成長的情形。
在生態意義上,由於魚類體型的大小代表著競爭的能力,先天體型較小的種類為了增加競爭能力,在出生後以較快的速度成長。從絕大多數都採卵生繁殖策略的硬骨魚類上可以看到這個特點,也因為成長較快速,所以壽命通常較短。體型較大的種類如軟骨魚類,通常也產下較大體型的胎仔,因此在成長的策略上,似乎並不急著長大,因為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擁有體型上的優勢,少有天敵,也因為成長較慢,所以多數擁有較長的壽命。
實際研究發現,鯊魚的壽命通常遠大於硬骨魚類,其中以鯨鯊的壽命最長,牠也是海洋中體型最大的魚類。至於一些底棲性較小型的魟、鰩類,壽命並不長。
攝食生態
截至目前為止,有關軟骨魚類完整的食性研究仍相當有限,或許是因為牠們體型較大,樣本取得不易。
一般人想到軟骨魚類到底吃啥長大的,腦海裡第一個出現的影像,恐怕是電影〈大白鯊〉中那張令人毛骨悚然的血盆大口,以及那付可怕的牙齒。無疑地,我們會認為鯊魚具掠食的習性,專吃一些體型比牠小的海洋生物。其實,軟骨魚類的食性和一般人的認知有相當大的差距。
鯊魚多數棲息在較近岸的水域,僅少數種類會經常出現在外洋,最知名的是鋸峰齒鮫,是全球鮪延繩釣漁業中最常被混獲的鯊魚,汙斑白眼鮫、平滑白眼鮫、灰鯖鮫也都屬於這一類。牠們的牙齒多呈刀狀或犬齒狀,刀狀牙齒邊緣通常呈鋸齒狀,利於切割食物。根據對胃內容物的初步觀察發現,牠們通常以一些體型較小的魚類為主食,其中鯖、鰹等是大宗,有時可以發現一些頭足類,顯見棲息於外洋的這些中、大體型鯊魚擁有相當快的泳速。
棲息在沿近海域的種類十分龐雜,食性更是多樣,出現在中表層的種類,牙齒多數類似外洋棲息的種類,食物的選擇也類似。近底棲息或底棲性的種類體型通常較小,游泳能力較差。雖有些種類會以底棲性的一些硬骨魚類或頭足類為食,也擁有銳利的牙齒,但多數會選擇以底棲性的無脊椎動物如甲殼類甚至是一些貝類為食,包括魟、琵琶鱝、貂鮫類、狗鮫類等,牠們的牙齒多成鋪石狀排列。
一般研究認為鯊魚是機會主義攝食者,也就是對食物種類的選擇性並不高,攝食對象以棲息地經常出現的一些海洋生物為主,並不會千里迢迢長距離洄游以找尋特定的食物。
根據最近針對灰鯖鮫、紅肉丫髻鮫、深海狐鮫及淺海狐鮫4種大型鮫類胃內容物的分析顯示,分別擁有55.4、73.2、54.6及49.3%的空腹率。而對有胃內容物的樣本分析顯示,灰鯖鮫以鬼頭刀等18類餌料生物為食,紅肉丫髻鮫以頭足類等16類餌料生物為食,深海狐鮫以帶魚等27類餌料生物為食,淺海狐鮫以帶魚等26類餌料生物為食。
兩種狐鮫類擁有十分相似的棲息環境,在餌料生物的選擇上表現出高度的競爭與重疊,而棲息於不同水域的灰鯖鮫及紅肉丫髻鮫,在餌料的選擇上明顯不同。
在臺灣,狐鮫類棲息在較近岸的水域,灰鯖鮫及紅肉丫髻鮫則是棲息在較外洋的種類。後兩者雖同樣棲息在較外洋的水域,但在餌料生物的選擇上呈現很大的差異。根據餌料生物種類的分析,灰鯖鮫多數時間待在較表層的水域,紅肉丫髻鮫則顯然來回於各個水層攝食。
前述各種類的高空腹率,顯示鯊魚和我們所熟知的海洋哺乳動物有很大的不同。鯊魚似乎不是隨時在進食,而是飢餓時才進食,並且會把所攝取的餌料生物充分地消化吸收。
軟骨魚類的出現遠在恐龍之前,但恐龍早已自地球消失滅絕,而軟骨魚類卻仍然活躍於各海域,顯然所採取的生活史策略相當成功。不過,自人類進入海洋之後,這一切似乎逐漸在改變中,牠們原本的優點如體型大、成長緩慢、晚熟、低繁殖等,如今全成了缺點。由於人類長期大量的撈捕,族群量已下降到前所未有的狀態,這是我們需要面對並深刻省思的。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2年9月,477期,22 ~ 27頁
頭足類(5)
殘食(2)
天敵鯊(2)
豆腐鯊(2)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5/16
為什麼偏偏是你中招?你是網路詐騙犯眼中的「完美受害者」嗎?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5/31
冰河時期的海底記憶:沙錢海膽化石揭開臺灣遠古海洋祕密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防曬神隊友」變「皮膚殺手」?揭開奈米氧化鋅的雙面謎團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