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美麗新世界的驅動力–核能發電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102/05/17
瀏覽次數
7748
李敏
|
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
1938年Otto Hahn與Fritz Strassmann發現利用中子撞擊鈾靶可以產生質量數較輕的原子核;Lise Meitner 稱此現象為『核分裂(Nuclear Fission)』。鈾核分裂過程中,物質消失,以能量的型態釋出;此現象為愛因斯坦之質能轉換公式(E=MC2)最直接之證明。鈾原子核發生分裂時,釋放出大量的能量與中子,中子可以繼續造成鈾核的分裂。核分裂現象的發現釋出了蘊藏於原子核內的巨大能量。1954年6月,世界第一座功率為6,000瓩的民用核能電廠於前蘇聯Obninsk商轉,1957年第一座使用壓水式反應器的核能電廠於美國賓州Shippingport商轉,其功率為6萬瓩;從此人類在能源的選擇上多了一個選項。 本演講將簡述核能發電發展的歷史,核能發電原理,核能發電的現況,新型第四代核分裂動力反應器的設計,與人類最終能量來源-核融合動力反應器發展近況。
全球吹起環保風,「節能」、「減碳」、「再利用」已不再是口號,而是行動。哥本哈根會議正在進行,如何高效率、低汙染地運用能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一大關鍵,也是未來「美麗新世界」面臨最大議題。
化石燃料 加劇溫室效應
人類需要能源。李敏說,2007年世界人口為65億人,預估2050年成長至85至100億人。目前全球人口的28%,耗用全球77%的能源。國際能源署資料顯示,2005年人類使用的能源裡,80%為化石燃料。近年來,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經濟大幅成長,石油需求成長率超出全球平均甚多,未來這四國石油消耗的增加,將對石油的供需與價格有決定性影響。
化石燃料的供需與價格的不穩定,可能還不是化石燃料大量使用最麻煩的問題;化石燃料燃燒會產生使地球大氣溫室效應加劇的二氧化碳。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目前為380 ppm,較工業革命前高100 ppm,且以每年2 ppm的速率增加中。有科學家預估只要超過450 ppm,就會帶來「毀滅性災難」;若以現在的速度估算,人類離「毀滅性災難」只剩35年。
前陣子媒體報導在北冰洋中奮「泳」尋找冰原休息的北極熊照片,強烈說明生物在氣候變遷中的無助與渺小。李敏引用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在「前瞻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的資料,全球溫度每增加1度,台灣強降雨增加140%,毛毛雨會減少70%。
氣候變遷 旱災水災極端
李敏要聽眾回想:「現在不用帶傘的日子是不是變多了?但只要一下雨,一定下得『很過癮』?」他擔憂臺灣未來可能走入「旱災和水災的極端」。冰原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與海岸線被侵蝕,將來西部彰化以南和東部的大城市有沒有可能都泡在水裡,「以後喜歡『外婆的澎湖灣』浪漫的人,在本島就可以享受『舅舅的宜蘭灣』了!」
人類追求永續發展是崇高的理想,但其前題為先找到永續能源。李敏強調,若不及時與適當改變過度仰賴化石燃料能源的現況,人類的文明可能就要畫上休止符了。李敏表示,大家都同意替代能源的「清潔」與否必定是一大考量,然而他也想問「什麼叫清潔?」水力發電看來清潔,但水庫的興建影響周邊生態,甚至改變附近的氣候;風力發電靠天然氣流的流動,但巨大的風車卻會阻礙候鳥的遷徙。某些替代能源發電時可能不會產生二氧化碳,但設施興建或零組件製造,甚至廢棄物處理過程還是會間接製造二氧化碳。李敏引用劉紹臣的話說,核能雖有核廢料及安全性等缺點,但還在可控制範圍內,仍為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發展非碳能源的首選。
核反應器 全球總共439座
1938 年,德國科學家Otto Hahn和Fritz Strassmann發現鈾原子核受中子撞擊後,會分裂產生原子量較輕的核種,一位德國女科學家Lise Meitnert稱此現象為「核分裂」。核分裂過程中,依愛因斯坦「質能互換」原理,質量消滅,以能量形式釋出;核分裂過程中,亦會產生數個中子,再度撞擊其他鈾原子核,形成「連鎖反應」,產生巨大能量,這就是目前核能發電。
1954年6月,世界第一座民用核能電廠(採用石墨水冷反應器)於前蘇聯Obninsk運轉;同年第一艘核子潛艇「鸚鵡螺號」在美國下水;1957年,第一座壓水式反應器核能電廠於美國賓州西濱堡商轉。國際原子能總署至今年2月的統計,全世界共有439座核子反應器於30個國家運轉;2007年的總發電量為2.61兆度,占世界總發電量16%。隨著2004年起化石燃料飆漲,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後,許多國家都將核能列為選項,目前還有44座核子反應器於14個國家興建中。
李敏說,全世界的核電廠主要集中在北美、歐洲、東南亞3個區塊。不過,核能始終擺脫不了「安全性」的話題,部分民眾對於輻射的恐懼、核電廠事故、核武擴散、核廢料運輸與處置都有疑慮。擁核、反核問題往往變成意識型態的辯論,是全球性的,也是跨世代的,自核能發電問世時即已存在。
核能發電 燃料成本較低
李敏強調,核能建廠成本高,但燃料成本低,核能發電總成本中燃料成本所占比率較低,故核能發電成本較穩定,較不易受國際能源價格影響。核能發電使用的燃料體積小,運儲方便。部份能源進口國家甚至將核能發電視為「準自產能源」;再加上核能是二氧化碳排放最少的主流能源。以台灣超過99%的能源依賴進口的現況來看,不但不能輕言放棄,還須適當發展。
李敏認為,人類最終能源的來源很可能是「核融合」反應,也就是利用兩個較輕的核種(氘或氚),結合為較重的核種(氦)時,所釋出的能量。這個概念已經存在超過50年,但有些技術問題待克服。有人說「核融合」反應器就像「把太陽擺在盒子裡」,問題在於「要怎樣做那個盒子?」目前透過國際合作在法國興建的「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器」是最先進的裝置。
人類努力打造未來的「美麗新世界」,從全球氣候變遷、人類飲食、基因生醫、到永續能源等議題,和民眾息息相關,也都是需要長時間研究與關注。2009展望秋季演講到此全部結束,主辦單位希望能藉由一場場科學演講,引發民眾了解科學、關心科學,甚至參與討論,一同探究未來的「美麗新世界」。
【2009-12-14/聯合報/D2版/展望】
核能(10)
核分裂(10)
核融合(22)
溫室效應(64)
推薦文章
114/06/30
睪丸怕熱是真的!熱中暑可能讓生殖系統全面當機
張菁萍 教授
|
奇美醫學中心腦心血管研究室主持人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5/31
森林裡的秘密圖鑑,那些你從沒聽過的真菌寶藏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5/16
我覺得我不會被騙,但我真的能分辨假新聞嗎?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