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樹的靜與動
91/09/05
瀏覽次數
11138
楊永斌
|
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力與美的結合
早上經過公園的時候,看到一群人在練拳,那麼樣的流暢,那麼樣的自然,那就是力與美的結合,這是動態的;奧運會的時候,從電視畫面上,可以看到體操和跳水選手美妙的翻滾姿勢,轉換之間那麼流暢,令人嘆為觀止,這也是力與美的結合,也是屬於動態的;慢慢地,只要用心觀察,您會注意到,周邊最美的事物,經常都是最自然、最有力的表現!這種力可以解釋為說服力的力,它會贏得眾人的讚美;也很像古人所說的氣,可以展現出一種征服空間的形式,一種磅礡之勢。因此,我們可以說舞台上的一群舞者,正在以美、以力征服舞台下的空間和觀眾,而那些觀眾是心悅誠服的。
宇宙的基本法則
要想像山川湖泊的力與美比較簡單,這也是傳統文人騷客著墨最多的地方,只要翻開古人的詩詞歌賦,到處都可以找到歌詠山川湖泊的美妙詩篇和文章。在這裡,也許你會問:一塊石頭也是一種力與美所產生的結構嗎?是的,一塊自然演化的石頭,為了適應風和雨的侵蝕,它最弱的部分被磨耗掉了,次弱的部分凹陷下去了,目前它所呈現的面貌正是「最省力」的結構,根據宇宙「最小位能原理」的基本法則,它正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存在著。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山腳下一塊天然的岩石,和沙灘上一粒彩色的貝殼都是等值的結構,因為它們都是以最自然、最省力的形式存在著。
相對於岩石無生命的特質,有生命的個體如草木,在成長的過程中,看似自由自在,實際上也是無法脫離地心引力的作用的,這是大地萬物所必須遵守的基本法則。
樹是偉大的靜定結構
本質上,一株草和一棵樹是一樣的,只不過草所占的空間更為謙卑、更不引人注意而已。以下將以樹木為主題,來談談它的基本結構特性。
不論是臺大校園裡高聳的大王椰,羅斯福路上的木棉,公園裡的楓香、鳳凰木,或是深山裡的紅檜和柳杉,它們都是以單一的主幹固定在土壤中,在結構理論中,這就是所謂的「靜定」結構,也是結構物得以維持不動的最根本、最簡單的形式。對於樹木的這類靜定結構,除了它的底部可以維持不動,也就是不會左右運動、不會垂直運動、也不會任意轉動外,其他部分均可隨風搖曳,自由擺動。這就是樹木結構的特色,除了底部適當的固定外,其他的枝幹和樹葉都可以擁抱天空、自由發展!
我們說樹是一種靜定結構,是因為它有、而且只有一隻「腳」固定在地面上。想像公園裡的椅子,至少都有兩隻或四隻腳固定在地面上;而中國式的涼亭則可能有六隻腳,固定在地面上,如果再看看周邊的公寓或大樓,固定在地面的腳或柱子數目就更多了。由此可以理解,固定的支撐數越多,其穩定度就越高,相對於地面而言,也就鎖得越緊,越不容易移動或發展。
除了樹以外,其他的結構因為穩定度較高,通稱之為「超靜定結構」,而一般土木工程上的結構亦多屬超靜定結構,因其是以「穩定」或安定為目的,不像植物必須考慮成長的問題。
成長與穩定的均衡
很顯然地,造物者在勾勒植物的外形時,已經注意到了樹木時刻成長的需求,因此只提供樹木最基本的穩定度,以便讓它可以自由自在地向上發展。
我們日常所看到的樹,不論是大王椰、闊葉樹、或針葉樹,它們都有單一而且唯一的主幹固定在地面上,此一形式的優點在於其支撐點剛好足夠、不會太多,所以可以無憂無慮地成長。但在另一方面,因為它的穩定度不如人造的建築物,因此每當颱風來臨時,很多路樹都會被吹倒,這是它的缺點。為了防範此一問題,常見的做法是,在颱風來臨之前,在每根樹幹上綁上三根木棍,並將木棍的另一端撐開在地面上,使之發揮三角架的支撐功能,而這三角架在本質上提高了樹木的穩定度,可以增強樹木抵抗側風的能力。請注意,在三角架支撐的時刻,樹木是超靜定的。
假如房子長得也像樹
那麼,相對於樹木,房子為什麼需要更多的穩定度呢?大家都知道,房子的最基本功能是,提供人們一個「食」和「睡」的地方。單就這一點,樹木從某個角度而言,也可以當作人類「食」和「睡」的地方,君不見古時候的有巢氏就是以樹為家?而人們,在炎熱的午後,也常在兩棵大樹之間,綁上網子當作搖籃,悠然自得地睡起午覺來。不管是樹上或搖籃上,小睡片刻或許可以,但要每晚都睡在上面,恐怕有人會失眠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們的穩定度不足,特別是搖籃,它的穩定度更低,就像碧潭或山谷裡的吊橋一樣,只要一陣風吹來,或者有人走過,就會搖來搖去。除了嬰兒以外,一般成年人是很難在搖動的結構中睡著的。
也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所有住宅用的房子,都具有較高的穩定度,讓人們得以「安居樂業」。除了能夠睡得「安」穩以外,又要能夠「樂」在其中,進了屋子之後,不必擔心房子的搖動或安全。大部分時候,人們多半會忘記其所居住的房子的存在的。當然囉,如果地震來臨時就另當別論了。
樹的結構遵守一些神秘的法則
從生物學的角度看,大家都知道樹木的葉子具有吸收氣體和接受陽光的功能,而樹枝則主要負責輸送水分和養分。然而,若從結構的角度來看,可以傳達的訊息就更多了。首先,枝幹成長的長度是為了取得最大的吸收陽光的面積,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利用彈性相似律,可以求得支幹的臨界長度,高的樹,枝幹多,矮的樹,枝幹少,同一棵樹由低而高,其各層枝幹的伸展範圍統統依照此一法則。由於各層枝幹的粗細不同,因此伸展的範圍,亦即其臨界長度也隨之不同。而枝幹的粗細,則又取決於其所連結的主幹的尺寸。如此層層配置,便構成了整棵樹的多采多姿、美麗又勻稱的骨架。
至於樹木主幹的粗細及高度,則是遵守著一個更為神秘的法則,為了驗證個人常年對植物結構成長法則的一些想像,我們最近對樹木動態特性做了一些系統性的理論與量測研究。首先我們為樹木建立了「形態參數」和「動力參數」兩個參數,前者與樹木的高矮肥瘦有關,後者則與樹木的振動頻率,也就是單位時間內的左右擺動次數有關,根據我們的理論分析以及初步的量測結果發現,對於「正常的樹木」而言,也就是自然成長、樹幹沒有蟲蛀、根基良好、不與鄰近樹木交錯的樹,此二參數間存在著某些特定的規律,而非雜亂無章,這是一件令人驚訝的事實。造物者在冥冥之中,幾乎已賦予形形色色的樹木一些「共同的特質」。由於上述的「動力參數」與樹木的振動頻率息息相關,而振動頻率又與波形、振動、音傳相關,上述的發現使得我們不得不進一步地懷疑:樹與樹之間是否有可能存在某種形式的「溝通」?有待吾人進一步的探索。
樹的形狀是一種碎形結構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樹的形狀是一種碎形結構,結構本身具有自我相似性,或自我複製的能力;換句話說,整棵樹從遠處看是一棵樹,但是如果把距離拉近,只看它的某部分枝幹(假定是砍下來的亦無妨),仍然像一棵樹,只是尺寸較小而已。如果再把距離拉近,只看某一根樹枝(仍然可以假定是砍下來的),它的形狀依舊像一棵樹,只是尺寸變得更小而已。這就是自我相似性,也是混沌系統的基本特色,外表看似混亂,實係亂中有序,因此構成了樹木變化多端、幾乎永不重複的外形。若是用數學理論分析,應該可以得到類似奇異吸子等現象,甚至算出各類不同樹種的碎形維度。
混沌的事物經常是美妙的,天上變幻莫測的雲彩是一個例子,雪花結構是一個例子,樹木結構何嘗不是另一個例子。所有混沌的事物之所以吸引人,之所以帶給人們強烈的美感,在於他們看似變幻莫測,實際上卻又隱含著強力的規則,這就是力與美相互結合的表徵。
樹木怕不怕地震?
要回答「樹木怕不怕地震」這個問題,首先需要了解樹木的基本振動特性,特別是「樹幹」和「樹葉」的角色。只要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強風來襲時,樹的主幹會搖晃幾下,連帶著所有的枝幹和樹葉也會跟著擺動,當主幹慢慢平息下來時,枝幹和樹葉仍會繼續擺動一會兒,最後才完全停止。整個樹木受風的振動過程中,必須說明的事有兩件,一個是「主幹的搖晃」,另一是「樹葉的擺動」。
就如同先前所說的,樹木是一種靜定結構,不像房子是屬於超靜定結構,因此相對於房子而言,樹木的穩定性比較低,也可以說是一種比較「柔性」或「彈性」的構造,而柔性的構造受到外力,如風力或地震力時,會產生比較大的變形,發揮以柔克剛的效果。相反地,如果是「剛性」構造的話,在受力時就比較不容易變形。容易變形的物體,比較會吸收能量,而不容易變形的物體,就比較不會吸收能量。這種因為變形而儲存的能量,稱之為「彈性能」。
傳統的房子因為受力的時候變形不大,因此在遭遇地震時是否破壞,端視它各部分的材料如梁、柱構件等能否抵抗所受的力量。這也就是為何在設計和建造房子時,我們需要特別重視梁、柱構件、接頭的品質,不許偷工減料。相反地,樹木因為容易變形,因此可以吸收很多的能量,所以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聽說有樹木因為地震而傾倒的。當然,有些樹木確曾毀於地震,但此類破壞主要是由於坡地因地震而崩塌的連帶影響,並非來自於樹木本身。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樹木結構比較不怕地震,那麼為什麼不把房子造得像樹木一樣呢?這個問題涉及機率的判斷。台灣雖然地震頻繁,但是真正有破壞力的地震,恐怕要五年、十年、甚至是二十年才發生一次。如果我們把房子造得像樹木一樣的柔軟,那麼只要一陣風吹來,這一棟房子就會搖動。而類似這樣的陣風,每天都會有好幾次,因此這一棟房子每天都會搖擺好幾次,而且每次都會有相當大的變形,冰箱、飯桌、書桌、電視、櫃子等都很難擺設。這種房子即使能夠造出來,會有人願意購買嗎?
樹葉是良好的消能機制
上面我們提到樹木受風時會搖晃,樹木因為變形而吸收能量,但是任何結構都不能無限制地吸收能量。因此,樹木除了吸收能量之外,還必須能夠即時釋放能量才行。因此,一個根本的問題是:樹木究係如何釋放能量?答案無他,就是靠樹葉的擺動。
樹木的葉子不僅具有吸收陽光和水分的功能,它本身還有很好的消能機制。要了解此一道理,只要回想端午節划龍舟的情景,一條龍舟上的選手,也許有十來位吧,這些選手光是靠著「槳」在水中的划動,就可以把他們的「體能」轉化成龍舟前進的「動能」,由此可以看出「槳」是一個很好的傳遞能量的機制。一棵樹的千百個葉子,就如同樹的千百個「槳」一般,藉著葉子在空氣中的擺動,就可以把樹的彈性變形能,傳遞到空氣之中,而把風所帶來的能量,適時而又不著痕跡的釋放掉,這就是樹葉的功能之一。當一陣巨風吹來時,樹的主幹會搖晃幾下,樹葉則發出婆娑之聲。事實上,就在發出婆娑之聲的剎那間,一棵樹已經把陣風所帶來的能量給吸收了,而又立即給釋放了,釋放到那漫無邊際的大氣之中。
另一個美麗的景色是水邊的楊柳,想到「春風吻上了我的臉」這首歌時,就會聯想到楊柳在微風中搖曳的景致,這種美麗、柔和、而又安逸的江南風光,最能說明力與美結合的道理。而那搖曳的楊柳,實際上是以最美麗的方式在釋放能量啊。看似柔弱溫和,實係不畏強風,這也是以柔克剛的最佳寫照。
樹木只是大自然中的景物之一,假日裡走在森林裡、田野中、小河邊、沙灘上,只要我們能夠把自己溶入大自然中,對於周遭的一草一木、山川湖泊,或是飛禽走獸,產生喜悅與讚美之心,從造物者的角度,思考萬物存在的道理,仔細地觀察比較,實際上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的事理,應該遠遠超越課本之外。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2年7月,355期,64 ~ 69頁
力學(10)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9/30
從歷史中挖掘未來:綠豆的基因祕密與氣候生存法則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2
神奇美麗與庸俗醜陋之隔:也談幹細胞研究的相關問題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3/10/30
給你耐操又勇健的稻米!看科學家如何幫助水稻對抗生存逆境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