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海洋微生物知多少 & 臺灣海洋科學研究:半世紀的風華

108/08/27 瀏覽次數 2242
第一講【海洋微生物知多少】 謝志豪|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 ✸
 
長久以來細菌都被認為是海洋中重要的分解者,但是海裏細菌數量和生長速率為何?一直是個謎。直到1970s螢光顯微鏡的發明與應用,才得以計數細菌量;到了1980s放射線同位素的應用,才首次估算細菌生長速率。這些研究進展,讓科學家了解到細菌潜在的龐大生產力。接著,伴隨著鞭毛蟲(屬於原生生物)的發現,以及鞭毛蟲攝食細菌速率估算,且進一步發現鞭毛蟲是浮游動物的餌料,海洋學家逐漸拼湊出海洋微生物食物圈(microbial loop)這個概念- 細菌不單是分解者,也是重要生產者。1990s,海洋病毒被發現無所不在,在分解細菌上佔重要角色,衍申出病毒圈(viral loop)的概念。自此海洋微生物食物網的想法與結構才建立,而微生物在海洋食物網以及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之角色,更趨顯著。到了2000s,隨著DNA分析技術發展,海洋微生物的多樣性及功能,才逐漸被解開,如同挖寶般,海洋微生物的各樣強大功能接二連三地被發掘,至今方興未艾。在這個演講中,我將帶大家回顧“探索海洋微生物”之歷史,介紹歷史上重要里程碑及科學家。
 
- 第二講【臺灣海洋科學研究:半世紀的風華】 詹森|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 ✸
 
約莫30-40年前,一般人聽到海洋的反應不是跑船、捕魚就是海防;20年前講到海洋,多數人的反應又多了珊瑚、潛水。那個年代,在臺灣,可以說幾乎沒有人聽過海洋科學更遑論知道海洋研究在幹什麼,或者,反過來說好了,只有屈指可數的少數海洋研究先驅者。到現在愈來愈多人可以進一步似懂非懂地談談海洋探測、海洋資源、黑潮洋流、全球變遷、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珊瑚白化、經濟海域、海洋研究船等等名詞,然目前為止這仍是一條成長非常緩慢的直線。在美國顧問的建議下,政府於1968年在臺灣大學成立海洋研究所,從延攬人才、培育人才、使用研究船九連艦致營運管理九連號、參與規劃與營運管理海研一號、帶領整合海洋實驗研究、推動國際合作到篳路襤褸辛勤耕耘臺灣之海洋科普教育,以每十年為一階段,經歷了五個階段的成長期,在這條慢條斯理的成長直線上默默地扮演推手。未來,在第二、三代海洋學者的熱情參與,在新海洋研究船的新海洋科學研究思維下,我們的研究將與全球海洋更緊密的扣在一起,期待從此國人對海洋的重視可以由直線發展成指數成長,大家一起為海洋環保及永續經營貢獻一己之力。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