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經世致用之路-融合科學與工程技術的黃榮芳
105/03/29
瀏覽次數
2920
吳美枝
|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林茂榮
|
攝影
走進台灣科技大學黃榮芳教授的熱流實驗室,偌大空間裡,有許多專業的儀器與設備。很難想像,在二、三十年前,這裡沒水、沒電,還積了25公分高的泥巴,是個無人聞問的地下室,但黃榮芳卻像看到了「寶」,決心在此展開研究之路。清理泥巴後,他和學生一起設計、陸續製作了各項實驗設備與儀器。多年來,許多優秀的學生從這裡畢業,唯有黃榮芳仍堅守於此,持續為科學教育奉獻心力。
科學的層次
「實驗室裡,所有的儀器、設備,幾乎都是我跟學生一起弄出來的。」黃榮芳說,自製設備除了不需花費大量經費添購外,也能訓練學生怎麼從設計到製作,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經由這番訓練後,就算把這些學生丟到荒島上,他們也可以順利活下去,因為他們不只會觀察、寫報告,還可以實作出具體的東西。」這是一個老師和學生都必須非常努力的過程,黃榮芳笑說,每有學生想進他的實驗室,他只問一句話:「你願意吃苦嗎?」若學生點頭,他就為他們打開實驗室的門。
以「師徒制」形式,帶著學生一起作實驗,是黃榮芳堅持的教學方式。他坦言,當初在美國的指導教授,就是這麼訓練他的。「當年在美國,指導教授親自帶著我作實驗,讓我在旁邊看他怎麼做。兩年後,他放手,讓我獨立進行研究。」黃榮芳因此打下深厚的基底,並深信唯有師徒制才能真正帶出優秀的學生。此外,指導教授也給他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很多學生在做論文時,只要發現某個物理或化學現象,就以為這是全世界,就可以拿到學位,其實,在這層面之上,還有一個層次叫做『創造與發明』。」
「99%的研究生都是利用工具去發現問題與分析現象,對既存的事物進行修修改改,畢竟這樣會比較安全,容易畢業。但是,創造發明是『無中生有』,不一定能畢業。」黃榮芳說,當年指導教授提醒他,現有的東西未必是最好的,必須不斷改善,而作為一位科學家必須朝著對人類有用的方向,作出突破性的、實用的、有效的創造與發明,對這個社會才是有意義的。
黃榮芳回想自己在清大就讀時,也曾遇到一位教授說了類似的觀念。「我在他身上學到科學要對人類有用,必須從『有趣』做到『有用』,不能只是紙上談兵。」因此,多年來,黃榮芳謹記著這兩位教授的話,訓練學生都是從基礎研究開始。「工程科系不能只培養有趣,還必須要有用,學生學到知識後,要知道怎麼用它。然而,沒有穩固的基礎知識在腦袋裡,就不容易做出突破型的創造發明。也因為基礎研究沒做好,思考就會不周全,一旦去應用這些東西,就會產生很多問題。」
科學與工程技術合一
黃榮芳坦言,自己的教學理念,並不是以培養學生當教授為目的,而是要幫助他們成為真正能解決問題的「專家」。只是,台灣的大學教育制度仍延續高中、高職的分流型態,將「科學」原本就是包含「分析、發現」與「創造、發明」兩個層面的一體硬是分成「一般大學」和「技職大學」。而他為了克服這體制造成的缺憾,遂盡其所能創造了一個融合「分析、發現」與「創造、發明」的整體科學環境與思維。
「具體做法是每年的『暑訓』。」黃榮芳說,每年的六月下旬,所有報到的研究所新生都必須到實驗室接受為期三個月的「暑訓」,上午由他本人授課,教材是他親手撰寫的講義。下午至夜間的時間,就讓學生在熱流實驗室、電子實驗室、機械工廠裡進行實作、製作與實驗,以此彌補他們在大學時工程教育訓練之不足。為了讓自己的教學可兼顧學術的研究,並應用至工業與創新發明,黃榮芳投入了非常多的時間和學生進行教學互動。
黃榮芳表示,大約五百年前,人類還相信「太陽繞著地球轉」,不少主張「地球繞著太陽轉」的人還因此被判刑或處死。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地球繞著太陽轉」終被確認為真理了。這段歷史突顯出,科學與工程技術不能一刀兩分,因為沒足夠的工程技術,科學發現就像瞎子摸象,常常會出現錯案、假案而不自知,但若沒正確的科學原理與發現,工程技術也很難有最佳化與突破性的發展。因此,在大學教育上,科學與工程技術應該要相輔相成,才是長久之計。
服務他人
雖然現今黃榮芳是成天在實驗室從事科學型工程技術的研發,但他年輕時也曾是熱愛閱讀的文藝青年。「小時候就喜歡看課外讀物。」在台南長大的他,是南一書局的常客。到了大學時代,經常寫作投稿,換取生活費。「運動、文史哲學、音樂、寫新詩都是我當時的興趣。」清大碩士班畢業後,他先在工研院做了一年的引擎設計,後來會去美國攻讀博士,竟是因為電影《奧克拉荷馬》。「綠草、夕陽、紅土、騎馬馳騁......這部電影讓我覺得自己應該去美國一趟!」
因為生性浪漫,黃榮芳做很多事情都不會特別計劃,而是抱持著盡其在我、做到最好的態度。「人生的一切,老天爺自有安排。很多事,都是我高興作、喜歡做,所以才去做。一切的成績,都不是我去『追』來的,而是天天這樣做,然後自然成型。」黃榮芳說,人生走到現在,會覺得「服務他人」是自己行為的準則,只要對別人有幫助,就會去做,包括對學生的付出,也是一種服務。他不太重視學生的課業成績,只在乎他們能不能學到東西,出社會後能不能應用所學,對社會有實際的貢獻。
五、六年前,黃榮芳開始默默做著一件事,就是帶著自己的專業,到台灣各個工廠進行免費的通風改善輔導。「很多工廠的環境通風設備不良,對工作人員的健康產生很大的傷害,而我的專業是流體力學。因此,只要知道哪裡需要,我就會親自到現場觀察,提出該如何改善的方案。」迄今,黃榮芳已拜訪了190家以上的工廠,提供免費的諮詢服務。他相信,幫助產業進步是工程科技教授的社會責任,因此,當他發現自己的專業可以實際改善工廠的通風問題,自然就埋頭做下去了。
「學問是為了經世致用,大學的功能除了傳道、授業、解惑、創造知識與培養人格外,還負有社會責任。」多年來,黃榮芳在這條道路上,持續將學術研究的結果,往下游應用至工業的創新發展。對於自己全心投入且不計代價的付出,他笑說:「有時你要先犧牲,使整體的環境會變得越好,自己才會有繼續做下去的動力。人生走到最後,什麼都留不住,唯一能留下的,就是你幫了多少人,那些付出會留在人家心裡,其他的懸念其實都不重要。」
工程(1)
推薦文章
113/05/29
為了蛙鳴、為了土地、為了健康、為了孩子——與自然共生的永續農業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4/23
揭開宇宙膨脹的背後推手「暗能量」的神祕面貌——專訪國立臺灣大學天文物理研究所助理教授藍鼎文
曾繁安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5/30
用 AI 辨識動物叫聲,臺灣獨創 SILIC 已可認出超過 200 種野生動物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6/28
做 3D 晶片就像蓋摩天大樓?如何在有限空間內讓 AI 晶片更強大?——專訪陽明交通大學光電工程系劉柏村教授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