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運動員的技術與科學:激發運動員的顛峰表現–運動心理學
102/12/09
瀏覽次數
21530
張育愷
|
體育大學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隨著各國對於運動的重視與投入,現今運動員需面對比過去更嚴峻的競技挑戰。為呈現完美的顛峰表現,運動員必須在比賽當時把技術發揮到自我的極限。不幸地,經常見到的是選手在面臨比賽高壓力下,不但無法發揮最佳表現,反而產生重大的失誤。這樣的情勢使得運動員與教練重新思索,影響運動顛峰表現的因素是否只有技術訓練?
事實上,當代的運動訓練體系中已提出,「體能、技術、心理、戰術」4個因素是創造顛峰表現的基礎,而這些因素可進一步歸納為生理、訓練,以及心理層面。有鑑於心理層面同時影響心理與戰術二個主要因素,運動員心理能力的重要性不言可喻。為有效增進運動員競技場上的心理能力,「運動心理學」因應而生,並與運動生理學、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物力學成為運動科學的4大主軸。
運動心理學與其發展
運動心理學是探究在運動情境中人及其行為的科學研究,並運用知識實務的專業學問。歷經1890年代的創立與其後一百多年的發展,這一專業已經衍生出許多議題,例如:運動員人格的特徵,運動員的動機、情緒、壓力、焦慮與表現的關係,團隊動力學,領導,溝通,心理技能訓練等。其中,「心理技能訓練」更成為使運動員邁向顛峰表現的重要基石,而傳授這專業的運動心理學家或運動心理諮詢師,已在許多重要賽會中扮演關鍵的角色。
事實上,美國奧運委員會1980年就成立了運動心理諮詢委員會,並在1985年正式聘用專職的運動心理學家。除此之外,美國的職業運動聯盟如美國國家籃球協會(NBA)、職棒大聯盟(MLB),甚至職業橄欖球聯盟(NFL)等,為增進頂尖運動員的表現,都曾尋求運動心理學家及諮詢師的協助與諮詢。
在我國,運動心理學也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除了2000年的臺灣運動心理學會的成立,以及大專運動相關系所對運動心理課程的開授外,舉凡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各大型運動培訓計畫中,都有針對運動心理學所實施的分項計畫。臺灣運動心理學會更在2008年舉辦第一屆「運動心理諮詢老師」的培訓,學員結訓後不僅服務於國家專業隊,更深耕於國高中體育班級,以及大專院校的運動團隊,從事運動員專業的協助與輔導。
心理技能訓練與實務運用
在諸多運動心理學的議題中,心理技能訓練與增進運動表現最為相關,也成為運動心理學的核心。它是指一種系統性、持續性的心理練習,目的在增進運動表現、增加樂趣,並達到運動上自我滿足。筆者曾於2004年「雅典奧運會」擔任國家射箭隊運動心理諮詢的工作,目前則是教育部「培育優秀原住民青少年運動人才」、「教育部區域運動科學研究中心輔導專案」等多項計畫的運動心理學分項計畫的主持人。在計畫實施之中,首要目的就是教導選手熟練地使用心理技能。
現今心理技能雖然已分化得十分詳細,種類多達數十項以上,然而多不脫離於「放鬆訓練」、「目標設定」、「自我對話」,以及「意象訓練」的範疇,或可稱它們是心理技能訓練的「四大天王」!以下就這四大天王做實務運用上的說明。
放鬆訓練
壓力與運動員宛如不可分割的孿生兄弟,在競賽表現中,過大的壓力常常使得運動員過度緊張,甚至造成焦慮的負面心理狀態。也許你曾看到場邊的運動員有盜汗、四肢僵硬、目光失焦或頻頻上廁所的現象;或許你自身也可能在比賽或考試前體會過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或腦袋一片空白,這些都代表運動員或你正面臨著焦慮情緒。
這些緊張或焦慮不僅導致舉重、田徑等需要大肌肉群爆發力的動作項目無法順利完成,對於如射箭、射擊等需要小肌肉群穩定控制的項目也頗有影響。根據經驗,每分鐘超過或低於最佳心跳率值2下的些微心跳差異,就會造成單支箭得分超過3分的差距,進而對成績產生絕對的影響。
在擔任2004年雅典奧運國家射箭隊運動心理諮商員時,筆者為控制壓力所導致的身心變化,採用了「漸進肌肉放鬆法」,教導運動員如何控制在競技場上的緊張與焦慮。漸進肌肉放鬆法是美國埃德蒙.雅各布森醫生提出的,為減輕病患肌肉緊張病徵所發展出的放鬆法。這方法要求個體有意識地在各肌肉群上進行緊繃與放鬆,藉由感受肌肉逐漸緊繃與逐漸放鬆的差異,察覺自身壓力並釋放緊張。
在初始,運動員進行完整的放鬆大約需要30分鐘。然而透過一周3次,每次約20分鐘的縮減版課程,運動員逐漸可以在賽前以數分鐘,甚至數秒鐘的時間達到快速放鬆,進而長時間維持自身最佳的運動表現。
事實呈現,臺灣國家射箭隊榮獲2004年雅典奧運男子射箭團體銀牌,其中陳詩園選手更在個人賽中刷新奧運紀錄,創下我國在射箭項目中最佳的成績。雖然選手卓越表現的影響因素眾多,但據陳詩園所述,在比賽中能夠放鬆、穩定及專注地完成射箭動作,是幫助他在奧運個人賽中取勝的至要關鍵。
目標設定
臺灣之光曾雅妮是聞名國際的世界球后,19歲時就在世界最頂尖的女子高爾夫賽事、女子職業高爾夫巡迴賽(LPGA)中奪得冠軍頭銜。然而任誰都沒有想到,隔年曾雅妮便經歷她在運動生涯中的低潮,不但在該年度第一場LPGA僅拿到17名,其後每一個小失誤都造成她內心與行為很大的起伏,甚至導致她在記者與球迷面前當場痛哭的窘態。
所幸在拜訪心理醫生德博拉.格雷厄姆後,他為曾雅妮設立了一個新的「目標」—「活在當下」。也就是要求曾雅妮從過去重視揮杆的結果,轉換為專注於每一次的揮桿。換句話說,每一次的揮桿是可以由自己控制,而她欲求的結果(冠軍)則是受到場地、選手等許多不可控制因素的影響。既然無法掌控環境與他人因素,選手應該著重於自己所能控制的部分去發揮,一步一腳印地把「當下」完成,勝利自然會在不遠處!
在接受這樣的指導與其後持續的努力,21歲的曾雅妮再度站上LPGA的冠軍舞臺,並締造LPGA史上最年輕二度奪冠球員的歷史紀錄,在她高爾夫生涯上站上新的至高點。
自我對話
沒有人願意失敗,也沒有人可以不歷經失敗。失敗所帶來的失望、傷心、低潮、自責及難過是無法避免的,但是成功的運動員可以改變他對於失敗的看待、改變失敗所帶來的頹廢,反而藉由失敗轉化為對自我的肯定。
被公認是歷史上最優秀的籃球明星麥可.喬丹就曾說過:「在我的職業籃球生涯中,有超過9,000球沒投進,輸了近300場球賽,有26次被球隊寄予厚望進行最後一擊的致勝關鍵球卻失手,我的生命中充滿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但正因為如此,我才得以成功。」麥可.喬丹利用正面的自我對話,激勵自己持續練習,他說服自己,失敗就是成功的基石,而他也真正地在運動上獲得榮耀的回饋。
在協助我國「培育優秀原住民青少年運動人才」的計畫中,筆者曾經利用自我對話技巧協助一位優秀的張姓跆拳道選手(姓氏是代稱),克服他所懼怕的情境。這位選手說他最害怕的是對上曾經讓他失敗過的黃姓選手,有趣的是,即使教練指出他的能力遠優於黃姓選手,害怕、緊張、驚慌等負面思潮仍一直縈繞在張姓選手心中,使得他在賽場中無法全面地發揮技術。有鑑於此,筆者採用名為「停止思考法」的自我對話來協助改善這一情況。
「停止思考法」是在面臨特定情況(如遇到不想看到的對手或負面思緒開始)時,心中馬上浮現一個巨大的「停止標誌」,並在浮現的同時心中大聲默唸「停!」。我們可以把它想像為電腦中「重新刷新」的功能,意即每當選手心中浮現這個標誌時,他須停止目前正在擔憂的事並重新開始,藉此阻絕了隨後不斷衍生的負面思潮。
在經過幾次的練習與情境模擬訓練後,張姓選手高興地說,停止思考法不但可以幫助他面對黃姓選手,熟練後還可以用來幫助自己克服不願意面對的各種情況,藉著每次的重新開始,塑造出自己不同的未來!
意象訓練
在眾多的心理技能訓練中,意象訓練也許是最令人著迷的技術。很難想像僅憑著在大腦創造的意象畫面,就可實質上幫助選手的運動表現。不過不需要質疑,研究已經證實,在正確的使用下,結合運動訓練與運動意象訓練計畫的運動員,不但運動表現可以明顯提升,且其效益遠大於僅接受運動訓練的運動員。
在意象訓練中,運動心理學家會指導運動員如何在沒有身體動作的狀況下,利用大腦想像自身運動的狀況。彷彿你正在觀看一個內心的小舞臺上,小小的你正在執行你所從事的運動。這樣的冥想使得運動員可以在毫不費力的情況下增加運動的練習,這對於身體疲憊甚至受傷無法進行活動的運動員尤有助益。
意象訓練還可以幫助從未經驗過的行為,例如運動員可利用多樣化的意象,製造不同情緒、賽會特徵進行比賽策略或情境模擬,並達到建立因應策略的目的。
造成全球「林來瘋」現象的另一臺灣之光林書豪就曾說過,在擔任板凳球員那一段低潮的日子,他並沒有坐著發呆,而是在每一場比賽中,想像自己是其中一個上場隊員,並在心中圖繪著一幅幅的意象畫面,模擬若是他遭遇了這種情況,會有怎樣相同或不同的舉動。為此,雖然並未上場,林書豪已在內心經歷了無數的賽事,並在機會來臨時,準備好的他順勢颳起了在運動歷史上無法抹滅的「林來瘋」旋風。
運動心理學的未來
隨著心理技能訓練在國際運動賽事使用的普遍化,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已成為當代運動科學化的訓練中,達到顛峰表現不可或缺的關鍵。雖然國內已經開始起步,相較於國際上的使用與運用,仍有可積極進展的空間。
另一方面,運動心理學家或運動心理諮商員的需求層面也有逐漸多樣化的趨勢。事實上,不僅是運動選手與教練,只要是與「人類動作表現」有關的場景,運動心理都可能對其有所助益。包括極地訓練的科學家、美國太空總署的太空人、一級方程式賽車的賽車手,甚至是外科手術的醫生,由於其工作環境充滿著高壓力,以及具有一出錯就可能導致生命危險的特質,使得其訓練中都會邀請運動心理專業人員參與,期望給予這些身處極限(或醫事)場域人員協助,成果也都獲得好評。
日前在新聞中看到參加對岸〈我是歌手〉敗部復活賽,奪得參加最後總決賽門票臺灣歌手楊宗緯的報導。記者詢問他,當面對林志炫、彭佳慧、辛曉琪等超級對手時,誰是他最大的威脅?楊宗緯說:「我是一個要求完美但比賽容易緊張的人,因此最大敵人是自己。」也許這個時候,也是運動心理學家可以大展所長的時候!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3年12月,492 期,30 ~ 35頁
運動員(9)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1/25
用綠豆殼突破貓的絕症——貓傳染性腹膜炎的新可能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2/25
「寵物攝影師」:偵測技術捕捉毛孩們的瘋狂日常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6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什麼?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