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1/06
長頸鹿遠足到巴黎
王秀雲|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擇偶的另一個假說是:男人愛上像母親的女人,女人愛上像父親的男人。可能的機制類似「銘印」(imprinting)—即從小耳濡目染的經驗。
1999年,學者發表了綿羊與山羊的收養實驗結果:被收養的異種兒子對養母物種的異性感興趣,即使成年後返回原生物種,3年後也不改偏好。被收養的女兒就不同:養母的影響不大,而且容易矯正。研究人員認為這個結果間接支持了佛洛伊德的伊底帕斯情結假說,以及「雄性比雌性更難以適應新的社會情境」。
可是這個實驗結果與銘印假說未必牴觸,而是哺乳類的典型行為模式造成的。一般而言,哺乳類都由母親撫養長大,而人則是父母都要照顧子女。於是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團隊再度以實驗檢驗「銘印」假說。他們的創新之處是把同志納入考慮,因此他們企圖回答的問題不只是:女兒選擇男友是不是以父親為摹本?還包括「同志女兒選擇性伴侶會不會以母親為摹本?」
研究人員以眼睛的顏色(即虹膜的顏色)做為偏好的指標,參與的志願者男女各150名,女性平均不到23歲,男性不滿29歲。每個人都完成一份問卷,提供眼睛顏色的資訊:自己的、父母的、愛人的。研究人員列出3個可能的偏好:以自己為摹本;以異性雙親為摹本;以與愛人同性別的父或母為摹本。
統計分析的結果顯示,與愛人同性別的父或母是最可能的摹本。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