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垃圾發電

97/07/29 瀏覽次數 18643

全球暖化議題持續發燒,節約能源概念日漸普及,世界各國都朝向「垃圾零廢棄」的目標努力,民國 92 年推行的『垃圾全分類零廢棄推動計畫』,計畫民國 109 年時可以減少 75% 的垃圾量。還沒達到垃圾零廢棄的目標前,現在的垃圾是如何處理的呢?請收看今天的科學大解碼。

內容大綱

你知道每天垃圾車挨家挨戶收完垃圾以後,都運往什麼地方去嗎?他們又是怎麼樣來處理這些我們不要的東西,把它變成可以利用的能源、提供我們使用呢?

目前全臺灣有 21 個垃圾焚化廠,從各地收集的垃圾送到焚化廠後,經過垃圾進場、傾卸、垃圾抓運、焚化、灰渣清運跟排煙處理,完成整個垃圾處理過程。在焚化燃燒垃圾時,熱能在廢熱回收鍋爐中產生大量蒸氣來推動渦輪機,再連接發電機發電。

我們平均在本廠,木柵焚化廠,的焚化量大概在 670 噸左右,每噸垃圾差不多可以發 293 度的電。

293 度的電,可以提供一個家庭 22 天的用電。但燃燒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和灰渣卻是一個問題!如果沒有做好垃圾分類,塑膠、廚餘、廢鐵等等,在焚化過程中可能產生對身體健康有害的戴奧辛以及重金屬。

為了解決這些污染問題,燃燒室的出口中心,始終保持攝氏 850 度以上,以高溫破壞戴奧辛,去除率達 99.9% 以上。除此之外,還設置濕式洗煙塔、靜電集塵器及觸媒反應塔等裝置,以有效處理排放廢氣及控制戴奧辛的濃度,不致對環境產生衝擊,就連最後燒剩下的底渣,都不浪費。

底渣的部分,我們經過篩選、穩定化處理,它是可以做成道路的基層材料。

雖然垃圾經過焚化也可以轉換成能源,但這只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最根本的方法,還是在大家的手中,減少垃圾量、做好垃圾分類,使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再次變成有用的資源,達到垃圾零廢棄的目標!

2008年東森電視台《科學大解碼》第二期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