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完成水稻基因組定序–邢禹依研究員
97/12/08
瀏覽次數
18434
張志玲
|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邢禹依博士,因為「國際水稻基因體定序計畫(International Rice Genome Sequencing Project, IRGSP)」的傑出表現,榮獲 2007 年臺法科技獎。而近 20 年來與邢博士在種子議題上合作研究,共同促進台法科技交流與人才培育的米雪.戴森(Michel Delseny)博士則是法國方面的得獎人。臺法科技獎是依照「臺法科技基金協議」設立,每年由臺法雙方共同選出一個科學領域的一組臺法科學家給予獎勵,旨在表揚他們對於促進臺法兩國的科技合作交流,以及人才培育的卓越貢獻。
1998 年開始進行的國際水稻基因體定序計畫,由日本、美國、中國、臺灣、法國、印度、韓國、泰國、英國、巴西等 10 國的國際水稻基因定序團隊合作,大家約定以相同的實驗材料進行定序,並在資料與技術共享的方式下產生高品質的水稻基因體序列。簡言之,就是要為水稻的 12 條染色體做基因定序,並把定序資料即時地放在網路上供全球研究者使用。
在這些國家中,除日本、美國、法國、中國和臺灣 5 個團隊獨立完成 1 條或 1 條以上的染色體基因定序外,其他國家都以合作方式完成某一條染色體的基因定序。我國團隊在中研院植物所周德源博士與邢禹依博士的帶領下,於 2004 年完成第 5 條染色體約 3 千萬鹼基對的定序,準確度高達 99.99%,涵蓋 99% 以上的基因體序列解讀。戴森博士和其法國同事在法國做的是第 12 條染色體的基因定序。
人參花組織培養 轟動一時
邢博士於 1977 年取得美國康乃爾大學農藝碩士學位後,曾在中央研究院植物所擔任助理。她以浮萍、人參等材料,在張唯勤博士的帶領下做組織培養研究,未久即發表一篇轟動一時的論文。就植物界來說,人參花稀有珍貴,一棵長在長白山上或在韓國以人工栽培的人參,種入土壤以後至少三、四年才開花。邢博士在試管裡培養人參,從體胚,發芽,到開花,竟然只有幾個月,這個「試管體胚開花」的研究成果被 1980 年 3 月的《自然》(Nature)雜誌選為封面故事。
這件事令大家對中研院植物所印象深刻,每次有貴賓到中研院參觀訪問時,都會到植物所看看什麼是組織培養。直到現在,這篇精采論文與相關資料依然高掛在中研院植物所的 1 樓長廊。
1984 年,邢博士到美國伊利諾大學攻讀農藝博士學位。當她通過與油脂有關的生化研究的博士資格考後,指導老師雷尼(Willaim Rinne)教授建議她轉到植物種子的分子生物學領域。那時候,分子生物學是個新學門,雷尼教授無法在此議題上提供指導,需做實驗時必須借用別人的實驗室,但她毅然接受挑戰轉做種子研究,後在 1987 年取得博士學位。
返國後即到中研院植物所繼續研究與種子蛋白質有關的議題。由於戴森博士在法國研究的也是種子議題,因此 1991 年他第 1 次到臺灣演講時就與邢博士認識,從此開啟兩人在學術研究上的合作關係。
戴森博士曾經參與「阿拉伯芥(Arabidopsis)多國基因體研究計畫」,很清楚水稻基因體定序的重要性。當國際上正在積極開始進行水稻基因體定序計畫時,基於臺法科技界的友好互動關係,戴森博士以法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身分熱心積極地建議中研院參加,除協助我國科學家與國際計畫主席聯絡外,還協助他們參加會議,加上當時的中研院副院長楊祥發院士的大力支持,臺灣因此在 1999 年成為這個國際組織的成員之一,邢博士則是臺灣團隊的主持人之一。
六萬多水稻突變種原品系
水稻是亞洲地區的主要作物,歐美國家為何願意支付龐大經費參與水稻基因體計畫呢?邢博士表示,水稻遺傳育種研究已超過百年,無論在農業或學術研究上都保有一些基因重要性狀的研究成果,但要單打獨鬥地找出這些基因仍需耗費很高成本。如果能在水稻的 12 條染色體上打上定位點,把水稻基因圖譜(類似 GPS 衛星定位資料)做出來,就可以在染色體上搜尋,快速地找到想要尋找的基因。
又為何選擇水稻呢?那是因為水稻的基因定位點與小麥、高粱、玉米等禾本科作物類似,基因數目也幾乎一樣,差異是在水稻的基因組較小,所以基因與基因間的距離也比較小,這個差異使得水稻基因體定序的成本比其他作物低廉許多。若能完成水稻基因體定序,就可把它當作範本,當別的作物需要尋找基因時,可把水稻資料放大做為研究的起始點。
研究基因功能有許多方法,邢博士採用的是 T−DNA 插入法,就是把 T−DNA 插入基因裡,有些基因功能會因此而被掩蓋掉,例如長到 5 公分以後水稻就不再長高。但也有時候插入以後反而提高附近基因的功能,例如原本不具抗病能力的基因變成具有抗病能力。
我國團隊在中研院植物所、分生所,以及農業試驗所多位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利用 T−DNA 插入法大量製造水稻突變株,最後得到一個擁有 6 萬多品系的水稻突變種原庫,和一個擁有 3 萬多突變點的資料庫,再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解讀各基因功能。戴森博士和其法國同事得到 3 萬多突變品系,可是做的方式不太一樣,他們利用基因插入法觀看插入後會剔除哪些功能,或是插進去的基因會在根部、種子、花粉或在哪一個部位表現。
預測版本必須不斷更新
整個水稻基因體定序計畫在 2005 年完成,幾乎有 3 億個水稻基因序列被寫出來。這些資料密密麻麻的像天書一樣,因此在放上網路供研究者使用以前,必須先做預測。預測工作可以利用電腦做,也可以利用實驗做。
針對第 5 條染色體的基因預測工程,邢博士請了 7 位助理利用電腦進行分析。首先做的是嘗試找出什麼地方是一個基因,這是因為基因會分段,所以要先知道它是怎麼切割的。然而預測工程只是猜測基因的起點、終點,以及它是如何剪接的,並不表示 100% 正確。預測資料放上網路以後,如果某位研究者以實驗證實這個預測是正確的,他會回覆告知。這是集合全球力量使得預測資料越來越正確的做法,也是預測版本必須經常更新的原因。
目前全球約有 30 億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面對未來糧食產量可能不足的窘境,水稻基因圖譜可協助科學家快速地找到基因,以便進行增產研究。未參與水稻基因體定序工作的國際水稻研究中心科學家 Hei Leung 博士讚許道:「國際水稻基因體定序計畫的合作成果,對於世界水稻發展將有助益,因為這個工作為水稻基因研究者提供了一本『字典』。」這本字典為解決糧荒問題帶來曙光。
邢博士不畏艱難,扛起責任,終至圓滿達成任務的精神與毅力令人欽佩。她與戴森博士近 20 年來在種子議題方面的合作研究,共同促成臺法科技交流與培育人才的種種成果,是他們榮獲 2007 年臺法科技獎的原因。
【2007年臺法科技獎得主專訪】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8年12月,432期,68 ~ 70頁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0/30
有問題就問資料探勘!但是能得到滿意的答案嗎?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23
AI 助陣臺語教學:TAIDE 機器人如何提升學習成效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3/11/29
重建部落認同,從原住民視角探索地理與環境教育的未來
歐柏昇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