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美國物理學家康乃爾(Eric A. Cornell)與魏曼(Carl E. Wieman)利用雷射冷卻技術,把銣原子降到極低溫以後達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3個月後,麻省理工學院的德國物理學家凱特勒(Wolfgang Ketterle)以鈉原子做實驗,也達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就在1924年,那時量子力學才剛剛萌芽,法國的德布羅意(Prince Louis de Broglie)把眾多科學前輩的理論拿出來研究並思索著:既然有波動就有動量,那麼,有動量是不是表示有波動呢?粒子有質量、有速度,所以粒子有動量。既然有動量,就代表它有顆粒的特性。如果把粒子引伸到波的特性的話,那麼,其中的關聯性應該是動量吧。
很快地,就在1927年,物質波假說得到了證實。戴維生(Clinton J. Davisson)在損壞的電子儀表板上見到電子干涉,使他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發現電子物質波的人。機敏的他曾經一再地做相同實驗,結果證實所有電子干涉都來自電子本身。電子雖然很小而且是一顆顆粒子,不過,電子有速度也有對應波長,所以出現波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