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一波工業改革浪潮(三)─智慧科技革命,台灣的下一步棋?

107/09/26 瀏覽次數 1601

相信大家透過媒體及報章雜誌等報導,對於工業4.0的概略內容與目標應有不少瞭解,其主要就是以減少人力資源使用與降低生產時間為目的,希望透過自動化進行智慧生產與製造。然而,在世界各國都強調工業4.0的同時,台灣要如何走出特色,又或者要依循什麼樣的策略來實行屬於自己的工業4.0呢?

 

在世界各國特別針對工業4.0積極的提出應對政策之下,可以看出各自想要成為智慧製造中心的野心。首先,讓我們先宏觀的了解一下各國著重的技術重點吧!

 

美國-先進製造夥伴計畫(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AMP

 
在2011年6月由當時美國總統歐巴馬搶先發聲,除了著重強化先進材料、研發新型製造技術、智慧機器人等發展之外,以擁有領先全球的矽谷為優勢,實行資料數據整合與應用提供預測性製造,即為大數據分析與物聯網結合所產生的新型資訊產生系統,目標促使製造業回流帶動經濟發展與增加就業機會。在學術上也透過產學合作,連結大學與當地領導技術的廠商或是政府相關技術部門,加速科學技術的研發成果提升國際競爭力。
 

德國-工業4.0

 
德國一直以來都是工業發展的核心,擁有非常純熟的工業技術,政府在2011年11月公布《高科技戰略2020》,工業4.0則是其中十大發展專案的投入重點之一,一項投資額高達2億歐元製造業升級策略。其中以物聯網和網路服務為主要範疇,著重於感測系統及資訊、通訊等技術,並結合擅長的機電產業,打造一個垂直整合的製造網路。研究方面則是變得更為複雜,以跨公司夥伴、跨領域產業訓練人才,提供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期許在2020年提升汽車、機械等製造產業的經濟效益。
 

中國-製造2025計畫

 

以製造業為主體的中國在察覺全球科技發展變遷下,在2015年5月也提出具體方案,以2012年所提出的十二五計畫為基礎,在物聯網、雲端運算、三網融合等技術純熟的基礎之下,推動製造業創新以及強化基礎工程,並加入智慧製造與綠色製造等高階設備,在提高製造品質的同時也一同解決製造產生的污染問題,力爭在2025年成為製造強國。

 

日本-機器人新策略

 
在日本趨於高齡化的社會生態下,2015年提出日本機器人新策略來因應人力不足的窘境,強調人機並存的工作型態,並規劃於新機能材料、精密加工、生物科技、量測技術等技術下為主軸進行研發。結合民間小組配合開發,並且促進企業間的合作,日本政府傾聽由開發者所提出的建言,透過給予相對應的政策或是以獎勵方式,藉以壯大市場規模形成政府民間的互惠。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各國皆以結合本地產業優勢作為擴展,規劃解決本身產業身處的困境,那麼台灣又是以什麼優勢作為革命開端呢?
 

台灣-生產力4.0

 
在面臨資源有限以及少子化衝擊等問題,行政院於2015年7月正式推動「行政院生產力4.0方案」含六項主軸策略。台灣擁有結合智慧機械/機器人的開發、物聯網服務、巨量資料分析等技術,以扶植中小企業轉型為主軸,期望引導製造業、商業、農業進入智慧化的生產與服務,並建立生產管理系統,透過自動感知或偵測進行資訊預測和產品配置,以實踐客製化量產與服務的生產力。在提升生產力同時,能源的轉型也是關鍵主軸,由於地理環境因素使得台灣資源匱乏,高度依賴進口能源,因此引進及研發再生能源、低碳發電技術,其中更以風力發電為發展核心,在永續發展上改善工業生產的效率和維護成本,目標建構智慧電網、綠色城市和工廠降低工業帶來的廢氣排放和汙染。
 
 行政院生產力4.0六大主軸。(圖片來源: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網址:https://www.bost.ey.gov.tw/cp.aspx?n=94090fed75efa410)行政院生產力4.0六大主軸。(圖片來源: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網址:https://www.bost.ey.gov.tw/cp.aspx?n=94090fed75efa410)
 

另一方面,人才培育也是一大重點,方案規劃中包含教育部、科技部、經濟部、農委會、衛福部及勞動部之間跨部合作進行培育,思考產業整體細部環節中人才所需,自基層的扎實正規教育做起,在大學、研究所及技專導入工業4.0的課程模組以及實作學習模式,並強化碩士、博士生與產學合作的連結,培養研發菁英、技術創新人才。此外,鼓勵且輔助在職人才跨領域研讀課程或是訓練,不論是研究或是產業在職者,政府皆積極提供研究者至該項技術領先之國家學習,進而培養國際化人才。

 

副總編輯:國立中山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陳坤志教授

總編輯:國立中山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黃英哲教授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