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生物農藥帶來農產業的正向變革

107/07/19 瀏覽次數 3585


生物農藥帶來農產業的正向變革生物農藥帶來農產業的正向變革

 

面對世界人口迅速成長,糧食生產對全人類都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根據世界糧食組織(FAO)估計,如果捨棄農藥的使用,全球糧食將會減產約35% (生技總覽,2009),農藥於農作栽培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但是從1940年代開始,以化學合成方式作成的化學農藥,可以大量生產而且成本低廉,因此逐漸被農民所依賴。然而,農藥雖然確保了農作物的豐收,但隨之而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卻也逐漸浮現對環境造成沉重負擔,也產生抗藥性的問題,而糧食內的農藥殘留,更帶來食安危機。百泰生技執行副總經理黃順宗指出,如果想要找到化學農藥的替代方案, 生物農藥正是值得開發研究的選項。

 

什麼是生物農藥?

 

所謂生物農藥,依據農委會的定義,是指使用天然物質如動、植物、微生物及其所衍生之產品製成之農藥。在台灣又分三大類:不以化學方法精製的天然素材、以微生物或其有效成分所製成的微生物農藥,以及利用生物性素材經化學萃取或合成,且作用機制無毒害的生化農藥。

 

不管在世界或在台灣,生物農藥市場都以微生物農藥居大宗,利用細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製成殺蟲劑、殺草劑、殺菌劑,例如蘇力菌、枯草桿菌、木黴菌等等……。

 

微生物農藥有許多優點,包括對非目標生物毒性低,不污染環境亦無殘留問題,目標病蟲害不易產生抗性,是未來整合性病蟲害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重要的一環,而且開發費用相對便宜。

 

微生物農藥在台灣的發展歷程

 

1984年,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成立,政府賦予開發生物農藥的任務。1995年,光華公司技轉DCB所開發之微生物農藥,不過當時台灣還沒有建立生物農藥相關法規及檢驗標準,經過許多的溝通和努力後,光華公司在1999年取得台灣第一張本土性生物農藥「台灣寶」之產品許可證,及台灣第一張生物農藥工廠許可證。

 

2002年,台灣第一家專業生物農藥公司「百泰生物科技公司」由光華轉投資成功,全力發展生物農藥,並且明白單靠台灣的市場不足以支持整個研發生產的規模,所以一開始就將目標放在國際市場。2004年,「台灣寶」開始外銷日本,成為台灣本土生物農藥外銷首例。2008年後才有第二家生物農藥工廠取得許可證並開發出產品,到了2017年,台灣已有10家生物農藥工廠。目前百泰的產品已經行銷19國,2017年國外業務銷售成長達140%。

 

生物農藥有望超越化學農藥

 

黃順宗對於全球生物農藥市場的價值是持續看好的。據估計,到2022年時將以17.4%年複合增長率增長,市場價值將達88億美元(資料來源: 世界農化網)。

 

為何生物農藥市場會增長?主要原因是人類對有機食品及食品安全的需求增加。許多先進國家為了國民健康、食品安全及環境保護,積極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並訂出每5 ~ 10年化學農藥用量減半的計畫,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也在今年提出十年內逐步達到化學農藥減半的政策,而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生物農藥的積極推動是其中重要的一項。

 

全球生物農藥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是在2012年,國際前三大化學農藥公司都併購了生物農藥公司。這說明了化學農藥公司也發現生物農藥的價值,可說是生物農藥發展的一大指標。根據估算,全球生物農藥和化學農藥的黃金交叉點將發生在2053年,屆時生物農藥和化學農藥的產值相等,之後將會超越化學農藥。

 

黃順宗總結台灣生物農藥的展望:生物農藥產業必須走入國際市場,並建立智識產權,以利國際競爭;國內對生物農藥的登記,應有綠色通道,加快審查,這將有助於提升廠商投入生物農藥產業的意願;並應加強農民對微生物農藥的了解及使用意願,在整體上提升微生物農藥開發及使用的良性循環。【整理|科學人】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科學短講(Tech Talk)計畫」執行團隊整理)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