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新膝望-退化性膝關節炎

104/05/11 瀏覽次數 5307

膝關節是人體下肢活動的樞紐,需要足夠的自由度與適當的穩定度,執行各種複雜的運動及­承受身體與地心引力產生的壓力。若因受到傷害而導致膝關節軟骨的破壞,日積月累會逐漸­影響日常生活的活動。一個十九歲的軍校生、六十五歲的王鴻鶯女士、八十歲的吳肇光先生,前者因膝關節的疼痛­、在各大醫院求診,後兩者則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在多方治療方式無效之後,被醫師­告知只能置換人工關節。任職於大林慈濟醫院的呂紹睿醫師,在1990年完成骨科專科訓練時,如同一般骨科醫師­,對於「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也認為置換人工關節是唯一的解決方法。然而,隨著臨­床經驗的累積,內心對於「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各種傳統觀念逐漸產生質疑,並期待能找出­膝關節「退化」的原因。

1995年秋天一位老阿嬤因為膝關節退化,在等待換人工關節的過程,呂醫師因幫她作關­節鏡清洗手術而有了意外的發現,於是將年齡分布從13~79歲,近兩千例關節鏡的手術­資料,逐筆檢視,研究歸納,發現「內側皺襞」與「退化性」關節炎有顯著的相關性,於是­跟中正大學機械工程系劉德麒教授、大林醫院病理科曾志恩醫師等展開了跨領域的研究。內側皺襞幾乎是每個人一出生就有的構造,是胚胎發育過程中殘留在膝關節滑膜腔中的皺摺­。歷經十年的研究發現,


當膝關節在日常活動超過五十度以上,會造成內側皺襞的物理破壞­,而當膝關節活動時「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長期互相摩擦會引發內側皺襞反覆損傷造成滑­膜炎,誘發細胞激素與軟骨降解激素的產生,導致軟骨組織崩解,而受損軟骨碎片和微粒堆­積在內側腔裡,又會進一步因不正常摩擦導致軟骨破壞,最後膝關節逐漸走向退化的結局,­這就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致病機轉。


為了讓病患及醫護人員對於「退化性」膝關節炎有正確的認知,呂紹睿醫師在2007年推­出一套有別於其他傳統治療的新觀念「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透過衛教及影片,讓民眾們­正確的認識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致病機轉,並透過「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配合著復­健運動,讓病患的生活品質逐漸改善,也讓許多深受「退化性」膝關節炎所苦的民眾,除了­拖延、等待置換關節,還有了『新膝望』!

本系列節目由慈濟大愛電視臺製作
每週六晚09:00 ~ 10:00於大愛電視頻道(CH09)播出
本系列部分已播畢內容可在本園及大愛電視YouTube頻道重溫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