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賞味期限的標準學
95/09/05
瀏覽次數
12136
郭文華
|
陽明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夏末,在各色折扣看板下,燠人的暑熱似乎驅不散東區購物街的洶湧買潮,在每個精緻的櫥窗後,購物的熱情竟不亞於屋外的驕陽。在「限期特惠」的區塊裡,消費者與成山成架的各式精品激情相遇。精打細算、身經百戰的購物高手當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而一波波人潮也吸引過路行人,在殷勤招呼下加入這場嘉年華會。這是年年都有,季季上演,與價格比拚的購物競賽。
回到家裡,網路上「在家創業」的耳語信件,撼動我們對生活的看法。它們往往這麼開場:「您花多少時間預知未來?機會已來臨,錯過了,很難再有下一次機會了。」接下來不外如何跳脫一成不變的生活,用更輕鬆的方法、用更少的時間賺更多的錢,以及一連串的成功見證,諸如加入系統後工作更有彈性,收入更多,不但省下時間,甚至在40歲時便可以退隱。在說明時,這些信總一再這樣強調:「維持現狀就是落伍。成功者下決定都是瞬間且正確的。您,想當成功者嗎?」這似乎是追討青春歲月,停住歡愉時光的召喚。
究竟以上兩件事有什麼共同點,讓我們把它們放在一起?關鍵是時間,或者容我精確地說,是「賞味期限」的邏輯。賞味期限是維持食物品質的最好時間,它可以是一段時間,比方說蔬果的當令時節,也可以是時間點,保證食用品質的最終時刻,這是一場買方與賣方共舞的探戈。以周年慶來說,特惠是商家掌握商品銷售韻律的方式,它的最高指導原則是在賞味期限前把貨銷出去。對消費者來說,由於折扣讓這些商品不再可望不可及,因此造就改變生活格局的期待與想像。
這種韻律在新興就業廣告中更明顯。在這些廣告中,做為「買方」的直銷公司不斷提醒收信者青春不再,希望他們儘早轉換跑道。另一方面「賣方」的應徵者淹沒在賞味期限的警告裡,似乎他們一旦與這個工作失之交臂,便錯過改變人生的機會。這是本文觀察的起點:在商業社會的邏輯裡,賞味期限不僅意味對商品的高規格要求,它也代表一組與時間相關的社會關係與節奏。
在本專欄先前的〈掌握時間,還是讓時間掌握?〉與〈遲到不遲到?〉兩篇文章中,筆者已經提過時間在社會上的兩種表現:時段與時刻。現代社會不斷精細化、標準化的結果,讓時段變成可以衡量與運算的單位,而時刻也透過世界的頻繁交通與互動開始同步運作。此外,它們也都提及「時間就是金錢」與標準化的關係。不過,到底時間與金錢是怎樣架構出現代社會,而這樣的社會是怎樣運作,造成所謂「賞味期限」的邏輯,是這篇文章想要討論的。
我們先審視「時間就是金錢」的出處,看看它給我們什麼教訓。對此,文化史學者栗山茂久有精彩的分析。他認為雖然這句話常常引用,成為「愛惜光陰」的同義語,但很少人指出它的時代意義。
根據栗山的說法,把時間與金錢連在一起的想法並不新穎。古希臘的安提豐與亞里斯多德弟子希厄福拉思塔斯就不斷提醒世人時間價昂,《國語》、《淮南子》、《史記》等古籍裡也不乏光陰寶貴的說法。雖然如此,如果仔細分析這兩者的關係,我們會發現在這些例子裡金錢只是俗世的比喻,用來說明時間對人的重要。事實上時間不但可貴,而且根本無法用金錢衡量。
但是,當這句話被富蘭克林收在他的《老前輩給年輕商人的忠告》中,之後被韋伯大幅引用,並稱它是資本主義精神的純粹展現時,「時間就是金錢」早已有與以往不同的意涵。那是工業革命的時代,也是通貨激增的時代,金錢不再僅是抽象概念,它在生活中有愈來愈重要的地位。在這個脈絡下,大家習以為常的時間反而成為方便而具體的概念,可以用來幫助一般人了解以往捉摸不清的資本體系。
從這句話的上下文可以清楚看出這個動機。按照栗山引述,這段話是放在說明金錢本質的段落,用來解釋它如何與生活準則與社會關係連在一起。比方說,富蘭克林指出時間是用來工作,也就是用來生財的。因此,逸樂的結果不僅是無謂的金錢花費,同時也要把原先應該用來工作但荒廢掉的時間所能賺得的金錢算進去。
而在下一段中他用「信用」(credit)來說明金錢,指出如果朋友借錢但到期還沒有催討,這是借錢人的信用,讓他可以利用這個時間落差好好運用這筆錢。因此,用這種方式賺到的錢可以看作與信用相當。
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到時間固然是金錢,信用也是金錢。人的生活與社會關係要用一種邏輯去整合,那就是金錢。
栗山進一步指出這個邏輯的動力,也是金錢的第三種特性—錢生錢」。一定數額的錢在經過一段時間後,「理所當然」要孳生金錢,也就是所謂的「利息」。在語源學裡面利息(interest)與生殖有關,例如中文裡本金與利息也叫「母錢」與「子錢」或「利子」,而希臘語的tokos同時有利息與子孫的意思。但是,栗山指出這些不僅只是用親屬關係比喻金錢,事實上,這些字眼隱含做為概念金錢的生命力。
比方說,利息的「息」或有「一息尚存」的意義,而英語的「interesting」在17世紀中葉開始廣泛使用,意味人們對某件事情的渴求與好奇,都顯示其對金錢生命力的曖昧聯繫。而這才是「時間就是金錢」的時代意義,金錢似乎成為自我繁衍、生生不息的文化系統。時間也好,信用也好,不過是它在生活上的顯現而已。
唯有知道這個文化邏輯,才能知道時間在標準化後對社會的影響。我們既不是《顏氏家訓》裡的顏之推,只把愛惜光陰當作道德勸勉。而我們也不是富蘭克林,假設時間不言自明,信誓旦旦把它與金錢等量齊觀。事實上,當時的人既不了解金錢體系的繁複運作,也不那樣分秒必爭。時間與金錢真正開始相互影響,還是要等到標準時的建立與時刻裝置的發明,也就是先前本專欄裡所提到的現代社會成形後。在時間與金錢系統都開始精細化與體系化後,這兩個系統也開始悄悄地進行互換,建構無與倫比的精細體系。
這裡不擬詳細介紹這個體系。但簡單說,在這個系統裡,時間不但可以用金錢衡量,甚至可以與金錢交換。這個想法看似抽象,但不難理解。比方說請人打掃,便是用金錢購買自己的時間,受僱者則是用他們的時間換取金錢。但除了這種簡單的交換外,時間與金錢還有許多交流的形式。
例如逛街時一些人強調「貨比三家不吃虧」,但事實上他們用時間去交換可能的價格差異。頭等艙乘客比其他人更早上下飛機,或是藝術團體的後援會會員可以比一般人更早購票,也可看成是用金錢去換取更好的時間點與更多選擇。
當然,醫學裡的「黃金時間」認為應該不惜資本來挽救生命,或是做為笑談的「減少奮鬥20年」說法,認為快速的資本取得可以節省寶貴人生,也可以看成是把時間與金錢結合在一起的例子。在先前的〈掌握時間,還是讓時間掌握?〉文章中已經舉了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而類似例子還可以一直列舉下去。
或許有人會問:「那又如何?」的確,一些人並不在乎這些生活上的小小算計,金錢與時間的複雜方程式並非他們的人生重點。但是,科技與社會的研究者不該僅止於重複時間就是金錢的現象。栗山的研究事實上指出,金錢系統的特色就是不停歇的「生命力」,讓人無法置身事外。因此,最後我想指出這個體系的動態性格,而賞味期限顯示的便是這個動態的時間面向。
讓我們再回到「時間就是金錢」。雖然富蘭克林用例子說明兩者可以互換,但他並未指出「兌換率」要怎樣決定。當然很多因素決定這些比率,而且要「有行有市」交換才能成立。不過如果我們反向思考,有時「打壞行情」的不合理價格也有其必要,因為它可以活絡市場,推動買氣。限時優惠與新興創業是這樣邏輯下的產物。
在商言商,折扣固然是規避商品貶值,加速交易的手段,「限時搶購」卻給予買者跨越階級差異的文化期望。同樣的,彈性上班只是給工作者方便,但「在家創業」卻主打時間的精準運用,透過收入比較與立即創業的誘因,給予參與者「時間生出時間」的想像。可想而知,如果有這種好康的工作,也必定是限時商品,需要「有心人」的加入,無誠勿試。
這是現代社會人們忙碌的目的,也是賞味期限的標準學。折扣或在家創業都不是常態;特惠的「折扣價」需要尋常的「不二價」來彌補,在家創業所勻出的時間要從其他「活在現狀」的人那裡去擠壓。雖然如此,它們卻有存在的價值,讓有心人可以把改變人生的渴望轉化成具體的生活目標。而在這個意義下,「賞味期限」多少對這劃出底線,催著他們儘早行動,這或許才是我們看到的社會。
一些人忙碌而興奮,因為他們相信成功屬於「自己設計藍圖,打造夢想的人」的手上。而對一般人來說,時間與金錢的變身交錯早已讓人眼花撩亂,從街頭到網路,它們無所不在。
而誰能拒絕夢想,抵抗欲望的試煉?羅馬哲人普魯塔克說得好:「把自己與這些忙人牽在一起沒啥好處;克制好奇,訓練它服從理性,方使你受惠無窮。」各位21世紀的現代人,請闔起文章,閉上眼睛,放空自己,體會到了嗎?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6年9月,405期,77 ~ 79頁
賞味期限(1)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2/25
「寵物攝影師」:偵測技術捕捉毛孩們的瘋狂日常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30
醫師的「超級 GPS」:手術導航系統如何為臨床帶來新革命?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iNaturalist(愛自然)——全民參與,一起保育大自然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