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Effects Station智慧型效果器–掌握舞台的利器

105/06/07 瀏覽次數 1292
電子音樂與音訊,是流行音樂中相當重要的元素。這些可經由電子元件而改變原有樂器聲音的裝置,也大量地被樂手所使用。例如追求音質呈現的樂手可以藉由串接數個俗稱「地雷」的單塊效果器來達成,他們利用效果器上的腳踏控制開關,在演奏時隨時改變樂器的音色與頻率。若要達到更多元的效果,樂手還可利用體積較大的綜合效果器或機架式效果器。而隨著電腦與行動裝置的普及,可實現更多種模擬效果的程式也陸續被開發出來了。

然而,儘管用途廣泛,現有市面上的效果產生裝置,仍有諸多不便之處,甚而影響了樂手的表現,也提高了接觸電子樂器的花費與技術門檻。但是,一個萌芽於清華大學的跨系團隊「Tri-in」,在創辦人房佳弘的帶領下,目前正著手開發智慧型效果器「Effects Station」,希望可以根本性地解決目前市售各種效果器的缺失與不便。

崎嶇的樂團舞台路  需練好臂力並面對恐怖的配線

現年24歲的佳弘是清大物理系的高材生,也是一位熱愛音樂的電吉他手,他從練團經驗中,盤點了各類型效果器的缺失作為改善的目標。以音質表現最好的「單塊效果器(Pedal)」來說,一名樂手在一場演奏會中,往往需要四至二十個效果各異的效果器串接。而以每個效果器約500公克來看,再加上保護與包裝的外殼,樂手在搬運器材時就需要負擔十多公斤的道具。其次,各效果器在不同歌曲時,還須以特定方式串接以及不同的旋鈕參數來達到效果。這讓樂手需要記憶複雜的配線順序,因而提高了初學的門檻,甚而,有些樂手會因為無法順利即時改變接線順序,故而需要多購置幾套效果器,效果器之間的線材都屬特定且價格昂貴,更徒增了購置的成本。

除了線路設定複雜外,這種傳統配線與參數設定的方式,不利於預先配置設定,也無法利用雲端技術分享設定。因此,Tri-in團隊所開發出來的「Effects Station」,已在產品技術上劃分出「Effect Card」、「Control Box」與「App」三個層次來改善既有產品的笨重、配線複雜、不利分享等三大缺點。  

Effect Card為了減少傳統效果器的體積與重量,Tri-in團隊重新設計了效果器的電路,他們以表面黏著技術(Surface-mount technology, SMT)取代體積需求較大的插入式封裝技術(through-hole technology)。SMT的元件比起插入式電路的元件微小許多,也不需要為每個元件的針腳預留貫穿孔。Tri-in團隊更針對元件材質的選用與電路的設計作了最佳化的考量,以達到對電磁波的良好屏蔽。

此外,在既有的效果器上,都需再安裝控制的類比電路旋鈕或開關接頭,導致體積需求過大。但Effect Card的設計思維,則是以數位訊號作為調整參數方式,而一組數位訊號的輸入端,又可以同時控制多個Effect Card的參數,這種方式仍保留了類比的音訊處理。這種設計使得原需500公克的效果器,銳減為僅有數公克之微的卡片。

Control Box效果器縮小後,對於不同效果器之間的線路串接問題,Tri-in團隊則是設計了一個Control Box,Control Box內可以裝設8張Effect Card,利用內建的電路、線路設計與數位控制,讓使用者可以不用自行接線就能調整效果器的串接順序來達到特效。也因為採用了數位控制的類比電路,使用者對於效果器的配置狀況,不再是記錄複雜線路的配線,而僅需要從Control Box中存取設定參數即可完成。

App在參數的設定上,Tri-in利用了人手一支的智慧型裝置,如手機或平板,作為使用者的操作端,將Control Box內建藍芽通訊模組,除了能更縮減Control Box的體積以外,智慧型裝置搭配app的使用者介面更有利參數的設定與存取,還能上傳與下載參數的設定檔案,進一步也可以發展出「軟體內購買(In-App Purchase, IAP)」的商業模式。

邁向開放共享的發展之路

在產品的推廣上,Tri-in團隊不僅止於單純的廣告、鋪貨、銷售而已。在未來的規劃中,Tri-in團隊把目標先鎖定於有長跑表演需求的重點樂團,除了具有指標意義外,更希望能藉由這些樂團的經驗反饋以進一步優質化產品,故以此做為 Effect Station的硬體銷售起點。

其次,Tri-in也打算利用Effect Station的線上參數存取功能,將更多的音效設定參數,以IAP的方式銷售,讓擁有此產品的使用者,能享有取得各種音效設定的強大便利性。最終,更要開放授權,提供配線教學與設計方式,讓使用者能打造獨特的音效,甚至是與Tri-in合作授權來銷售使用者自行設計的音效設定。

同學有志一同  打造出成功的創業團隊

從電路設計、電磁屏蔽計算與改良到元件的組裝與機構規劃,從通路與商業模式的想像到實際團隊的營運與行銷。這都仰賴Tri-in團隊中多元的組成與草創時期的跨界嘗試才得以實現。對佳弘來說,他應用了在專題實驗室裡研究超光速、磁旋管等波導管的知識,輔以物理系的紮實訓練與實作經驗,故能成為智慧型效果器 Effect Station的技術核心。而同實驗室的同學張力文,則專長於材料與電磁波的作用,故在電路設計上能提供更可靠的穩定程度。又透過清大校內的創新創業平台,認識了計財系出身擅長行銷與財務的李冠儀同學,對Tri-in的內部營運管理與對外行銷經營,提供了理工科系學生普遍缺乏的寶貴觀點。

作為一個成功,平均年齡僅有23歲的新創團隊,佳弘認為這些研發的細節,是以學科的知識應用為本,再輔以大量且紮實的實驗與實踐,以及主動接觸參與maker活動來取得各行業的知識。而對於像是商品化、成本控管、安全規範、認證以及與廠商溝通技巧等,更需依靠實際運作的經驗。相較於有解答的考試,創業的挑戰更為混屯複雜,很多關鍵時點不是在找解答,而是須從現象中分析問題的所在。然而,在不夠重視實驗教學的現況下,恐怕也不利於訓練學生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自詡以Integrate + Inspire => Incredible為創業核心價值的Tri-in團隊,在2015年7月的「萌芽團隊跨校訓練與天使創投媒合活動」中,從全國8校17個頂尖團隊裡榮獲了第一名的殊榮,並於科技部「創新創業激勵計畫競賽」2015年第二梯次獲得創業傑出獎項。預計在幾個月內,應就可以看到原型產品的問世。佳弘表示,Effects Station只是一個起點,未來他們要擴展到舞台燈光的整合,更希望能整合舞台效果的各種資訊與控制,最終讓樂手們能在舞台上輕易掌控一切的聲光特效,隨心所欲的營造出各種舞台情境。

註1:房佳弘創業團隊參加科技部「創新創業激勵計畫競賽」於104年第二梯次選中勇奪創業傑出獎殊榮,並獲200萬創業獎金。

註2:科技部推動「創新創業激勵計畫」之目的,在鼓勵我國年輕研究人員創業,引導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建立創新創業文化,並營造研發成果或創意產業化的友善環境。該計畫每年舉辦兩梯次的創業團隊評選,每梯次遴選至多40個團隊,藉由系列課程與實作研習、國內及矽谷成功華人創業家與創投家擔任業師,並由國研院、3個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提供原型開發支援、技術試驗場域、資源轉介服務等,經過3階段的評選及決選、小額創業資金挹注,以及舉辦天使創投媒合會,協助團隊創業。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