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跟台灣淡水魚類的研究一樣,台灣兩棲爬蟲的研究,一樣是先由西方學者開始,繼之以日本殖民者,最後再由本土學者接手。本講次為聽眾介紹研究台灣兩棲爬蟲動物的諸位先驅,以及今日在第一線服務的研究者。
講演綱要(撰文|高英哲)
斯文豪(Robert Swinhoe)這位在 1861 年到 1866 年,在台灣擔任駐台副領事跟領事的英國學者,被譽為台灣早期最偉大的博物學家。他發現四百多種昆蟲,鳥類跟昆蟲各發現兩百多種,哺乳類跟魚類也發現了十幾二十多種。今天探討的主題兩棲爬蟲類,他各發現了 4 種跟 23 種。台灣有多種以斯文豪為名的物種,如斯文豪氏赤蛙(Rana swinhoana)、斯文豪氏攀蜥(Japalura swinhonis)。前一講提到的貢德(Albert Günther)除了魚類之外,對於兩棲爬蟲類也頗有研究貢獻,貢德氏赤蛙(Rana guentheri)就是以他為名。
接下來在日本殖民台灣期間,最有名的兩棲爬蟲動物研究學者,有菊池米太郎,上一講提到的大島正滿,以及過去曾經有專講介紹過的杜聰明。菊池米太郎在台灣總督府殖產局負責採集工作,以他命名的物種有菊池氏細鯽、菊池氏田鼠、蘭嶼特有的菊池氏守宮(Gekko kikuchii)、以及台灣高山特有的菊池氏龜殼花(Trimeresurus gracilis)等等。大島正滿的研究專長雖然是白蟻跟魚類,不過他對蛇類也頗有研究,曾經撰寫過多本台灣蛇類的相關著作。杜聰明是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他對於蛇毒的研究相當深入。
在台灣光復之後,李鎮源、張傳炯、歐陽兆和等人,繼續研究蛇毒的作用機制。到了 1980 年代,則有毛壽先、林曜松、林俊義、呂光洋等人,研究兩棲爬蟲的分類與生態。呂氏攀蜥(Japalura luei)便是為了紀念呂光洋對台灣生物研究的貢獻,將他的姓氏「呂」拉丁化之後放入種名,成為台灣研究人員的姓氏,首度出現在兩棲爬蟲動物學名上的例子。
今天在第一線服務的兩棲爬蟲動物研究者,多半是這幾位台灣研究者前輩的學生,比方說創辦「青蛙學堂」的楊懿如副教授,以艾氏樹蛙研究名譽學界的關永才教授,發現雪山草蜥的鄭先祐教授,現在台中科博館副館長的周文豪老師,在科博館專心做研究的黃文山研究員等人。遺憾的是,曾經發表過觀霧山椒魚、南湖山椒魚等多種台灣特有種的賴俊祥老師,在本次講座前一日( 2016 年 6 月 27 日),於奇萊北峰不慎失足身亡。除了台灣生態研究界痛失俊才以外,也使我們體會到動物生態研究的辛苦與不易,對於前人冒著生命危險的努力成果,抱持著更深一層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