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道德、法律與大腦
103/06/11
瀏覽次數
3653
吳建昌
|
臺灣大學醫學院社會醫學科教授
和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臺灣刑法中規定,若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違法,可減輕或免除刑責。如何判斷當事人是否應該負責,成為一個重大而複雜的議題。當神經科學與腦造影技術越來越發達,是不是將有助道德判斷呢?擁有精神醫學、法律及衛生政策研究背景的吳建昌教授指出,腦科學所提供的客觀證據或許可以協助法律判定嫌犯的精神狀態,區分「壞人」和「生病的人」,使判決更接近正義。
日常生活中,人們通常按照自己的規劃生活,很少感受到法律或國家權力的存在。當有人昏倒在路邊、干擾他人生活、甚至企圖自傷或傷害他人,影響社會秩序與安全,這時候,警察、消防人員或其他來自國家系統的力量就會介入,評估如何適切地處置當事人。
法律評斷當事人是否因精神障礙而失去負責能力,主要根據「認知」和「控制」能力兩大標準,即他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是否能分辨對錯?他能否控制自己的行為?當然,如果是自己闖下了禍,例如酒醉後打人,即便事發當時失去了判斷能力,「飲酒過量」仍是當事人的選擇,必須為此付出代價。
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部分腦區的功能與道德法律行為有關。最著名的事例之一,當屬19世紀的美國鐵路工人Phineas Gage。在一次意外中,他的腦部遭鐵棍穿刺後奇蹟般地存活下來,前額葉的損傷卻使他性格大變,變得暴躁、冷漠、反社會,朋友都稱他「不再是以前的那個他」。這讓人們深入思考,究竟「身」或「心」可以代表一個人的存在?若一個犯人聲稱「是我的大腦讓我作出這樣的行為」,是不是就毋需負責?
哲學家對於「道德」與「責任」的探討由來已久,終極問題之一,在於人是否擁有「自由意志」?如果人的行為完全由客觀因素決定,則沒有人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若具備自由意志,人們就必須為後果承擔責任。為了探究自由意志是否存在,科學家Benjamin Libet曾進行實驗,請受試者紀錄想動手指的時間,同時偵測腦電活動,發現神經系統的電位訊號,比受試者的意念更快顯現。換言之,大腦在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想法之前,就已經準備好了!這個結果震驚了世界,也引起不同觀點的詮釋與爭論。從這個角度來看,臺灣的法律站在「軟性的決定論」立場–相信某些外在因素可以影響人的行為,因此判決時參考司法鑑定的證據,另一方面,認為人也有自由決定與行動的空間,必須探究責任歸屬。
也有些人提出,具有犯罪的「意圖」,或能夠判斷對錯,卻仍選擇犯罪,才需要接受懲罰。研究結果顯示,部份腦區功能與這些心智運作歷程相應。例如,腦部額葉內側部分區塊與行為動機相關、道德情感和大腦的內腹側前額葉相關,而瞭解和猜測他人想法的能力,則與右側顳葉及頂葉交界處功能相關。電影中的冷血殺人狂,看起來完全感受不到他人的情緒、甚至以他人的痛苦為樂,沒有是非對錯的觀念。透過腦科學,或許我們更能進一步了解他們與一般人的差異。
目前為止,極少法律判決以神經科學資料作為證據,不過,腦科學帶來的新發現已引發學界討論。有些學者猜測,當人們不斷接受腦科學知識,長遠以後,人們可能將對刑事責任的歸屬有不同的看法。說不定,未來有一天,記者播報犯罪新聞時,將會參考腦科學證據,供觀眾判斷解讀。
事實上,科學研究的界限本身就是一個倫理議題。當科學家以實驗探索腦內世界,必須考量,這些知識是否必要而有價值,試驗所造成後果是否可以回復?科學家不可能為了暸解腦區功能而切除受試者的大腦部位,也不能隨意在腦中植入機械,造成無法逆轉的傷害。
腦造影及其他神經科學證據顯示出大腦與人類行為的某些關聯,並不代表因果關係。吳教授強調,任何科學研究結果都要經過審慎評估,不能輕易濫用。但同時我們也能保有希望、懷抱信心,相信知識的累積,將對人類福祉有所貢獻。
前額葉(2)
精神障礙(3)
自由意志(2)
推薦文章
114/01/03
熊寶寶考古學:自然、公民與道德、及性別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08/30
固體再生燃料SRF,處理垃圾和減碳真能一舉兩得?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8/30
鋰電池回收商機大,臺灣做好準備了嗎?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9/30
氣候變遷下的農業改革:韌性與淨零的未來進行式
陳儀珈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