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變形金夯–折疊車體
101/03/03
瀏覽次數
22458
盧昭蓉
|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蒐藏研究組
折疊式二輪自行車(以下簡稱折疊車)有便於攜帶的特性,加上歐、美、日等國擁有完整便捷的大眾交通運輸系統,因此在國外以折疊車結合鐵路、公路、船舶、飛機等大眾運輸方式,進行通勤、旅遊、休閒運動的情況相當普遍。近年來,政府除了在全國各地陸續建置深具特色且依山傍水、風景怡人的自行車道外,也大幅改善了各種大眾交通運輸系統的環境,而這些對車友日趨友善的因素也漸漸帶動了國內騎乘折疊車的風潮。
但這項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交通工具到底是誰發明的?而其百變的折疊方式中又有什麼樣的科學知識?
打開折疊車的歷史
有關折疊車的起源眾說紛紜,若依照專利文件的記載,可追溯到1894年美國麥可‧萊恩所發明的折疊車。他採用車體旋轉折疊的方式來減少全車的長度,以達到方便收納的目的。而在歐洲地區由於戰爭的關係,也有類似的發明。像是1896年法國軍官亨利‧薛拉,為因應軍事移防上的需求,也發明了一款折疊車並申請專利。
到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折疊車更陸續配置在陸軍坦克車、海軍登陸艇和空軍傘兵上。以空軍傘兵配置的折疊車為例,傘兵在離機跳傘時,須手持折疊車並採取適當姿勢,以確保著陸時折疊車可先於傘兵著地。此外,車上還配有槍架可置放步槍,方便士兵在移防騎乘時使用。
但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就沒有太多的折疊車生產了,加上1950年代起,汽、機車的普遍流行,造成全球自行車產業的衰退。直到英國的艾力斯‧莫爾頓製造出16英寸小輪徑自行車,創新採用前後避震器的方式,大大減輕了因路面顛簸所造成騎乘的不舒適。這種新的想法也開創了1960年代中期發展的小輪徑自行車的榮景,雖非屬折疊車的車款,卻啟發了許多後繼折疊車的設計靈感,再次引發人們對折疊車的興趣。因此從1970年代起,歐洲就有許多國家開始陸續生產折疊車。
到了1980年代,有兩項折疊車歷史的重要事件發生。
一、1981年英國的安德魯‧理奇開始生產B牌折疊車。這起源於他所看到的某一款折疊車的造形,並自認能做出比這款折疊車更好的作品,因此就從原來的造景園丁轉業投入折疊車的製作,並生產至今,這款折疊車的銷售成績也十分亮眼。
二、1982年華裔韓德瑋博士推出第一臺D牌折疊車。他會跨足於折疊車領域和1975年的石油危機有關。因大量使用汽、機車,必會使無法再生的石油供不應求,他認為可以透過使用潔淨無汙染又便宜的自行車來解決。但是自行車僅方便用於短途旅程,對長途旅行卻不適用,必須結合其他環保的公眾交通運輸工具,因此韓氏的處方妙法是以便於攜帶可供短途騎乘的折疊車,搭配長途旅行的公共交通工具,解決過度依賴石油的問題,並達到環保愛地球的目的。
目前這兩種品牌的折疊車仍廣受消費者青睞,尤其是華人創立的D牌折疊車,現今的銷售量更是居折疊車市場的牛耳。由於地球能源有限,如何節能減碳已成為各國努力的重點。折疊車能結合日趨便捷的公眾交通運輸網,以環保又健康的方式解決「行」的問題,自行車製造商當然不會錯失商機,因此目前全球已有超過上百家的公司投入折疊車研發與生產的行列。
能屈能伸的折疊車體
折疊車具有一般自行車的功能,多使用高碳鋼、鋁合金、鉻鉬鋼等材料,而車體結構大多使用單一主桿(俗稱「龍骨」)的方式,較少採用傳統自行車架的上、下管形式。
為了方便收納折疊和便於攜帶,各家折疊車商的研發人員歷經多次電腦模擬和實作,才使折疊車伸縮自如。至於折疊機構應出現在車體的哪個部位、應使用何種的折疊方式、折疊次數應是多少等,這些因素都需要多方考量。整臺折疊車不僅要考量收納後的體積,更須注意整個車體展開後的強度和騎乘安全,因此設計和製造的難度確實比一般自行車高。
在解釋折疊車體構造之前,必須先知道「機構」是什麼。「機構」是機械的一部分,是利用機件間各種不同的傳動方式來達到目的,也是一種由機械零件(機件)和「運動對」依特定的運動方式所組構而成的裝置。
以折疊車體為例,為了讓車體方便折疊或開展,車體關鍵的部位大多採用兩兩活動的連結方式,好讓機件彼此之間可以產生相對運動。而這些一組組的機件就稱為「運動對」,每種「運動對」也會因相對運動方式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名稱。在折疊車體中常運用的「運動對」有旋轉對、滑行對、圓柱對、球面對4種。
首先介紹「旋轉對」,它是指兩個機件有一個共同的中心軸,可以做相對旋轉的動作,像是剪刀、折疊刀、汽車車門等都屬這一類。「滑行對」是指兩個機件可以沿固定直線的方向做相對滑動,但無法做相對的旋轉運動,例如沿著窗框直線軌道開合的窗戶、電腦按鍵等都是。「圓柱對」則是指圓柱和相鄰的機件可以同時進行滑動和旋轉運動,如手動打氣筒、千斤頂、筆蓋等都是其中的例子。「球面對」是指可以讓兩個相鄰的零件只繞著一個固定點做旋轉運動,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有機車的後照鏡、電玩搖桿等。
折疊五形大公開
目前市面上銷售的折疊車款式眾多,仔細觀察各車款的設計方式,雖看來各不相同,但仍有相似之處。一般而言,折疊車的車體主桿前上方和立管、手把連結;車體主桿的前下方和前叉、前車輪連結;車體主桿的後上方和座桿、座墊連結,車體主桿的後下方則分別和大齒輪組、踏板及後叉、後車輪連結。而減少車體體積的方式,不外乎縮短前後兩輪的距離、減低座墊和座桿、立管與手把的高度,進而達到折疊的效果。基本上車體的折疊方式可分為5大類型。
伸縮折疊
運用滑行對的原理,使車體以伸縮的方式拉近前後輪的距離,立管和手把採用旋轉對的方式旋轉向下,座桿和座墊則採圓柱對往下收納,使整車得以集中車身體積,達到折疊的效果。
橫向折疊
(水平面) 把車體直接對折是一般人對折疊車最直覺的反應,這種橫向折疊的概念也是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折疊方式。它首先利用旋轉對的原理,把連結於立管的手把往下旋轉;再把坐墊連同圓柱形的座桿,向下旋轉並滑動(圓柱對);最後再利用旋轉的方式把車體沿水平面對折,以拉近前後輪的距離,進而減少車體體積並完成折疊。
縱向折疊
(矢狀面) 這種折疊方式通常是使車架的主結構維持不變,再由前輪和後輪的支點處,個別把前輪(連同前叉)和後輪(連同後叉)往車架主結構處的矢狀面(即指車體的直行面,又稱縱切面)方向,分別往上方或下方旋轉折疊;然後把坐墊連同圓柱形的座桿向下旋轉並滑動(圓柱對),再把連結於立管的手把利用旋轉對的原理往下旋轉,使整體車身縮小體積,進而完成收納。
特殊折疊
若車體的折疊方式同時運用了橫向折疊和縱向折疊兩種設計方式,就可以把它歸類為特殊折疊車款。以收納體積小的英國B牌系列車款為例,它的折疊方式是先把後輪(連同後叉)朝車架主結構處,採縱向往下方並朝車架主結構方向旋轉折疊;前輪(連同前叉)則朝車架主結構處,採橫向沿水平面左右旋轉折疊並和後輪齊對;接著把連結於立管的手把,利用旋轉對的原理往下旋轉;最後再把坐墊連同圓柱形的座桿往下方旋轉滑動(圓柱對),以完成整車的折疊。
直立折疊
這種類型的折疊車款可以在前、後雙輪同時著地的情況下,把車體主結構沿著矢狀面的方向收納折疊,不需要使用單手或雙手把車體扶起後才能折疊。以造形結構有別於其他車款的S牌為例,其呈三角形的車架結構,在收納時須把接近地面的下管前方的卡榫按下鬆開,並把它提起後拿在手中,再把前輪連同前管運用接近手把處的萬向頭裡的球狀結構(球面對),往座桿和後輪方向旋轉併攏,再把下管卡入前管和座桿的間隙中就可完成。
目前收納體積最小的A牌亦採用這種折疊方式,它的外形類似英文字母「A」,收納的方式是採用「旋轉對」與「滑行對」的概念,把連結於雙輪的座桿和前管以「滑行對」縮短長度,並把它旋轉收納。這類型折疊車的特色在於收納過程十分簡單,不似其他車款繁複。
折疊車還有一項特點,就是廣納各種尺寸大小的車輪輪徑。16英寸以下的輪徑可使收納的體積變得更小,而目前已出現的最小輪徑是6英寸,其次是8英寸和12英寸輪徑。主流的輪徑尺寸則是:16英寸、18英寸和20英寸,其中20英寸輪徑的產品款式更是十分豐富,有多家廠牌公司所生產的折疊車都屬這一類。
綜觀折疊車的發明歷史,可以發現「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為因應戰爭的移防需求,折疊車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廣被使用,大量的需求也刺激了當時的生產與發展。後來雖曾因汽、機車的廣泛使用而沒落,但隨著能源逐漸匱乏,環保意識抬頭,便於攜帶的折疊車再次看到了春天的陽光!
由於折疊車具便於攜帶的特性,適合結合大眾運輸工具的複合式交通形式,不論通勤或旅遊,都可搭配使用,不只有益身體,又可節能減碳!因此折疊車在歐、美、亞洲等地正掀起一片熱潮,折疊車之風正方興未艾呢!
目前折疊車的款式雖百花齊放,但所採用的折疊方式,基本上不外乎伸縮折疊、橫向折疊、縱向折疊、特殊折疊與直立折疊5大種類。這些機構運用了「運動對」的原理,以方便車體的收納和開展。
對折疊車體有基本認識後,不知是否激發了您的好奇心,進而想深入探究呢?聰明的你或許能從這些前人的智慧結晶中,加以創新運用,發展出另一種嶄新的科技運用於折疊車上,為人類謀福祉!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2年3月,471期,54 ~ 61頁
自行車(6)
避震器(3)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8/30
固體再生燃料SRF,處理垃圾和減碳真能一舉兩得?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2/13
家貓健康與人類風險,呼吸道共通傳染病的隱藏威脅
王儷蒨
|
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
儲存書籤
113/08/28
幹細胞能拯救受傷的眼角膜,未來有機會治療「乾眼症」嗎?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