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核安全機制

97/12/02 瀏覽次數 14581

為了降低國人對核電輻射線的恐懼,同時提高供電的潔淨與安全性,光是原子爐的安全設計部份,科學家們就足足用了5道圍組體來杜絕放射線,除了硬體的設備之外,還有哪些核管技術?這些安全機制是否真的能掌控所有突發的危機?透過下面的報導,讓我們一起來解碼。

內容大綱

講到核電,國人普遍對它的安全性存在著恐懼感,而這份恐懼,來自於看不見的物質--輻射線。臺灣土地面積不大,卻已經發展到興建四座核電廠的進度,這麼密集的核電廠,是否真的會威脅島上居民的健康呢?

其實,在歷經一、二十年的發展之下,核能發電的安全設備以及核管的監督機制,已經逐漸完備且成熟。像目前正再建造的核四廠,就具備了科學家口中的Inherently Safe。也就是所謂的自動安全機制。

所以它發生事故的時候,會有一些我們所謂的被動,就是不需要人為刻意的去驅動它,就會有一些被動的機制會啟動,這些安全裝置,讓原子爐能保持在最安全的狀態。

針對發電的放射性問題,在原子爐的結構設計上,先把具放射性的鈾燃料包封,製成質密堅硬的燃料丸,再置入可以承受高溫高壓的燃料棒裡,當作第二道防護,包封放射性氣體,當燃料棒集結,置入燃料匣後,再以後重金屬材質製成的壓力槽,將爐心圍阻包封,杜絕殘餘的放射性物質。不僅如此,在原子爐的壓力槽外,還建造了一道水泥圍阻體,圍阻體外還有一道,厚約2米的強化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牆。

所以有了足夠的安全措施,核電的安全,至少我們的統計數字告訴我們,在跟其他化石燃料能源電廠的事故,來比的話,它的事故比例是非常非常低。

當然除了這些硬體設備之外,不可或缺的還有核安人員的訓練,以及核管機關的機謹監督,才讓核電安全作最完善的把關。

在確保發電的核管機制之後,目前科學家正積極解決核廢料的安全問題,同時解除國人的疑慮與恐懼,讓核電成為一個,既安全又穩定的主力供電能源。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