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人類為何失去體毛?
102/05/20
瀏覽次數
17547
王道還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一九六七年,英國動物行為學家莫理斯(Desmond Morris)出版的The Naked Ape,很快就成為國際暢銷書,國內有兩個翻譯本,一是拾穗出版社的《無毛猿》,另一本是純文學出版社推出的《裸猿》。這是一本以演化生物學觀點討論「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書。從書名就可以看出作者對我們人類的生物特徵,有極為精確的把握。
一點不錯,人與其他動物比較起來,最大的特徵不是超級大腦,而是光滑的皮膚。
人類屬於哺乳綱靈長目,而哺乳類的特徵是:溫血、哺乳、毛髮蔽體(禦寒)。人類體表的毛髮分布,僅限於頭、腋下與陰部,而且男女的體毛分布模式也不一樣,為什麼?
莫理斯討論過許多理論,但是他的結論是,人類祖先必須打獵維生。為了追逐獵物,非得脫去濃毛,增加皮膚中的汗腺,使身體容易散熱不可。不過,莫理斯在寫作這本書的時候,學者在非洲蒐集到的證據卻顯示,二、三百萬年前的人類祖先,可能不靠打獵維生,他們的動物性蛋白質似乎主要來自腐肉——其他肉食動物吃剩的。
今年八月初,英國演化生物學家佩葛(Mark Pagel)與波德莫(Walter Bodmer)提出了一套說法,乍看之下與莫理斯當年放棄的一個舊說頗為相似——身體脫毛後,就不再受隱身在毛髮中的寄生蟲糾纏。
首先,佩葛與波德莫考察了五千種左右現生哺乳類,發現只有象、犀牛、河馬、海牛、豬、鯨豚、裸鼠(naked mole-rats)體毛稀少或沒有體毛。也就是說,在特殊條件下,哺乳類會失去毛髮,例如鯨豚在海洋中生活,脫掉體毛減少摩擦力,就能提升游泳速度。大象與犀牛,身體壯實又皮厚,因此不靠體毛禦寒。
人類為什麼會脫掉體毛?體毛脫掉後,人類至少要面對三個問題。一、身體表面直接受陽光照射;二、氣溫低時,體表易散熱;三、沒有大象、犀牛一般的厚皮保護身體。更奇怪的是,人類不像其他的無毛哺乳類,人體有些部位的毛髮並沒有脫去。
事實上,早在十九世紀,就有人以脫毛的適應功能解釋人類的光裸皮膚:由於許多寄生蟲都藏在毛髮裡,如蝨子、跳蚤,因此脫去毛髮後,就能避免寄生蟲以及寄生蟲帶來的病原侵襲。不過,達爾文認為這不可能是充分的解釋,他認為光裸皮膚是透過「性擇」演化出來的。他的意思是說:皮膚不光滑的個體找不到配偶,因此沒有機會繁殖。至於為何喜歡皮膚光裸的異性,達爾文認為那純粹是非理性的品味,而不涉及生物適應。
但是,佩葛與波德指出,我們現在已有大量證據,顯示哺乳動物與鳥類都深受藏在毛羽裡的寄生蟲困擾。許多物種都演化出特殊機制,專門對付那些寄生蟲。靈長類花大量時間彼此理毛,就是為了清除寄生蟲,那是有實用價值的社會互動。因此,脫去毛髮至少是一個有適應價值的方案。
佩葛與波德認為,人類可以利用文化手段,彌補其他動物在脫毛之後必須克服的困難,例如以火取暖,以衣蔽體。而一個有適應價值的生物形質,由「性擇」驅使,發展到極端誇張的地步,在生物界是常態。因此達爾文的見解,還是有可取之處。
這個「『擺脫寄生蟲』假說」最難以解釋的,就是陰毛的存在,因為現在仍有寄生蟲專門藏身在那裡。為什麼人類陰部的毛髮沒有脫去呢?佩葛與波德的解釋是:陰部是人體散放費洛蒙的主要部位,那裡腺體與毛囊的發育機制也許「綁在一起」。
要是佩葛與波德的假說是對的,那麼人類祖先是什麼時候脫去毛髮的呢?
德國來比錫演化人類學研究所的史東(Mark Stone)博士從衣服下手。他追問:人什麼時候開始穿衣服?
原來寄生在人類身上的蝨子有三種:頭蝨、體蝨、陰蝨。體蝨並不藏身在毛髮裡,而是在衣服上。史東因此推論:現代人類的體蝨是衣服發明之後,才開始演化的。他比較頭蝨、體蝨、陰蝨的基因差異,算出人類體蝨最近才演化出來,大約是七萬年至四萬年前–接近舊石器時代晚期(克羅馬儂人出現的時代)。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3年8月,368期,78 ~ 79頁
毛髮(7)
演化(120)
達爾文(35)
費洛蒙(18)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0/30
給你耐操又勇健的稻米!看科學家如何幫助水稻對抗生存逆境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2
從死亡證明書到實驗室:子宮頸癌致病機制的科學爭議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2/31
AI 加短影音,讓科學傳播更廣
曹盛威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2
神奇的一針所掩蓋的技術網路-談子宮頸癌預防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