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土壤與合理化施肥

104/10/30 瀏覽次數 3564
6月5號,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陳尊賢,在新竹縣竹北的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舉辦了一場科普演講「認識腳下的土壤」,暢談土壤、農業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其實,炎炎夏日消暑的西瓜,餐桌上的飯菜,都跟腳下的土壤息息相關,請聽科學三分鐘,與您分享:土壤與合理化施肥。

您見過藍色的土壤嗎?

揭開藍色土壤之謎,原來它並不如想像中罕見,只要土壤的排水差,造成積水而長期缺氧,因為長期還原反應,就可能變成灰色或藍色,所以在積水的水溝裡面,就可能挖出這種土壤。而土壤排水的好壞,也影響植物的生長,像玉米之類的作物就不能種在排水差的土壤中,根部缺氧當然會長不好。

土壤資源跟農業發展的關係密切,種植作物之前,必須先了解土壤的特性;更要注意「合理化施肥」,保育土壤與水資源。在台灣,很多農民為了提高產量,而施用了過量的肥料。其實,這件事對農民自己、農作物、以及環境三方面都不好。怎麼說呢?

首先,肥料適量就好,加得再多,植物也不能吸收,產量增加有限,反而浪費了肥料的成本。所以對農民來說,肥料加得剛剛好,才是最賺錢的方式。第二,以水果為例,肥料加得太多,可能讓它長得大,卻未必好吃,甚至會偏酸或不甜。第三,就是環境污染,過剩的肥料會被一場雨水溶解帶走,可能會污染附近河川與地下水。臺大農化系的陳尊賢教授,也以種西瓜、蔬菜為例,說明了這一點:

我們常常看到砂質地,尤其在河岸邊,很多種西瓜的、種蔬菜的,會下很大量的肥料。因為它砂質性–沙子的特性,所以它不可能保存水分跟養分,所以變成他用外來的,很大量的東西,可以滿足作物的需要。可是你不要忘了,你加的量真的太多了,這些東西都會被溶解、帶走,帶到河川、帶到地下水。我們不鼓勵這樣!

因此,陳教授常常呼籲農民,肥料不要加太多。如果某些作物像西瓜必須在砂質地上種植,可以用滴灌法,就是把養分跟水分,透過有小孔的水管,用高壓送到作物的根部,那就不必浪費大量的肥料了。

最後,除了適量施肥之外,更要避免「錯誤施肥」。在台灣,某些農民用生雞糞來施肥,以為很肥沃,然而生雞糞發酵以後會放熱,並產生含氮的阿摩尼亞氣體等,可能傷害農作物,也會帶來惡臭,吸引蒼蠅造成環境衛生問題。原則上動物糞便可以當肥料,但是一定要先經過適當程序發酵,製成堆肥,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農委會對於家禽、家畜糞便堆肥的製造,以及肥料的使用等,都有政策輔導。感興趣的聽眾朋友,可以上網搜尋堆肥製作的公開資訊,也可以尋求農委會等單位進一步協助。透過合理化施肥,共同珍惜我們的環境。

【本單元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製播】
2013-06-16 16:55:00播出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