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看醫生之前先上網Google一下,是件好事嗎?

106/08/14 瀏覽次數 3165

就診前,通常會先上網查資料

 

因為網路的普遍,資訊透過網路快速交流,因此從網路上取得醫療與健康相關資訊非常方便容易,民眾常使用網路搜尋包含疾病、症狀以及治療的資訊。但在過去認為這樣求診前透過Google搜尋資訊,若沒有判斷的情況下全盤接收,對於就診當下帶來許多不便、甚而對醫生而言是種威脅。

 

然而,網路資訊的正確性仍有爭議,且對於病患的就醫行為影響仍屬未知。比利時的一項研究,透過718位民眾參與,採用問卷並以李克特(Likert scale)量表測量,評估參與者的行為與感受。受試者以女性居多,平均年齡約40歲,每天至少使用網路一次,與一般科醫師諮詢的頻率一年至少一次以上。年紀較長者,在與一般科醫師會診前,會先行上網搜尋健康資訊;在年輕族群方面,透過網路搜尋資訊後會更加擔心其狀況。


利用網路搜尋醫療資訊,是好還是壞?


另一重要發現,較常使用網路搜尋醫療健康民眾者,比較不會去就醫,也比較傾向在沒有一般科醫師建議下,自行購買藥物服用,但是這樣的行為有正反評價的爭議,也視不同疾病或症狀有所差異,這樣的族群有什麼特徵,是否與其居住地區環境、文化或生活習慣有關?未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投入。

 
醫師對於病患在就診前上網查詢資訊的行為抱持正面回應,但也呼籲在參考網路資訊的同時,應注意資訊的正確性與個人化適切性。(圖/撰稿團隊提供)醫師對於病患在就診前上網查詢資訊的行為抱持正面回應,但也呼籲在參考網路資訊的同時,應注意資訊的正確性與個人化適切性。(圖/撰稿團隊提供)


整體而言,一般科醫師普遍認為在就診前先行上網查詢資訊的行為是正面的效益,可能有助於醫病的信任關係,但也因為人們對於資訊的需求與對網路的依賴,在醫療或健康資訊尚需要更審慎的參考使用,網路資訊的正確性與個人化適切性相當重要。


例如,MedicineNet 或其他病友團體社群網站有許多不同疾病患者分享自己的經驗,也針對不同疾病與常見症狀定義及解釋,這樣同病相憐的心理作用促進彼此信任感,在接受訊息的同時,也會將自身經歷告訴他人,有互相學習及支持的作用。在茫茫資訊海中,找到與自己最相符、相近的人,那可能才是網路資訊爆炸世代下,眾所期待的資訊。


因為透過網路搜尋健康訊息的群體越來越多,醫師除了可以從旁指導如何從網路獲得正確所需的資料作為參考,未來,尚可以從資料處理的角度進行分析,以客製化的服務反饋方式,給予更貼心專屬的提醒及預防功能。

 

責任編輯:呂宗學

資料來源
  • 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
  • 原標題:Dr. google也可以當醫師?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