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虛擬Second Life的空間再現–淺談數位時代下「跨境」與「混境」的知覺經驗

106/01/17 瀏覽次數 6173

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是近年數位科技快速進展下,延伸人類多元生活圖像的科技媒體,隱約構築出未來人類的混合實境(MR)之生活型態。『跨境』與『混境』是一種人類與外界環境、感官訊息交互影響的概念,如 Second Life 讓人類在虛幻的數位世界中建立個人想像的生活,藉以滿足實際生活中無法獲得的感官知覺。不久的將來,虛擬Second Life可能不再虛假,而將左右人類生活中的知覺經驗,真假之間難以明辨。講座內容將以數位科技的工具演變,引領瞭解數位媒體所帶來『跨境』與『混境』的知覺歷程,期望能以多元角度認識人類在前述兩種交互環境中之數位行為歷程,並進而剖析數位習性如何形成?

聽講心得(撰文|孫維新館長)

上週五(12/16)晚間的第五場秋季展望演講,由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學習科學與科技所廖冠智副教授擔綱,廖博士以「虛擬 Second Life 的空間再現─淺談數位時代下『跨境』與『混境』的知覺經驗」為題,帶領我們走進資訊世界的另一個桃花源:全方位的『擬真』體驗,在未來各行各業的實境生活中,應該要學著顛覆和接納全新思維,進一步趕上混合世界的浪潮,就能迎向數位革命中的美麗境界!

「知識」受限於我們當下所能掌握的事物,若以「想像力」來概括整個世界,或許能夠進一步認識與瞭解我們的周遭環境!演講開始時,廖博士先以親身的成長歷程,呼應了愛因斯坦很重要的一句話:「想像力比知識重要」。他小時候經常熱衷在自己好奇的事物上,產生了一連串富含創造性的成果:小學時,他就能發揮探究精神,以「試管」來滿足學習的想像;中學時,也以對編寫程式的喜愛,以及對電腦語言的敏銳度,培養對數學乘法表與百科全書在程式語意上的理解。

從更為具體的層面來講,廖博士在研究所時期為了瞭解世界的百態,曾DIY百慕達三角洲的科學實驗,探討沉船的原因。當時,他也曾對風靡兒童時代的繪圖文具(一種有好多大小不同的齒輪尺),花上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撰寫程式,進行物理運動的造形。這也間接了促成爾後的成功經驗,在教育上發現意想以外的收穫,開啟了有趣的研究學門。由此可見,在學習的多重路徑上,縱使有了知識的涵養,但想要更上層樓,想像力、創造力,以及實踐力都是不可缺少的!

身處在需要創新想像的數位年代,廖博士特別講到法國社會學家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1929-2007)。尚·布希亞提出了擬像(simulation)與過度真實(hyper-reality)的哲學觀點:在這擬像的世界,擬像取代了現實。尚·布希亞認為擬像之外沒有現實,只有比真實還真的「過度真實」。舉例而言,現代大量的美肌與影片特效,讓我們漸漸地習慣於裝飾的世界,沒有它們的真實反而相當「無聊」。進一步說,廖博士介紹了法國社會學家皮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2002)一個關於社會習性的理論:認為習性(habitus)是所有社會成員行動的關鍵原則,與社會階層、文化資本、空間場域皆有密切關連。不過,他也說皮耶·布迪厄對習性的看法,並沒有涵蓋現在的「數位習性」(digital habitus)。

廖博士就曾因經常使用Photoshop熱鍵,影響到真實考試時的行為,一隻手寫考卷,寫錯時的另一隻手,卻想按 Undo!他打趣地以ㄧ張掉下懸崖的車子,對話框卻寫著 Ctrl+Z,Ctrl+Z 的插圖,討論在真實世界犯錯後,想不自覺按下「Ctrl+Z」(也就是Undo的功能),希望能修正真實世界的情境!數位習性該如何解釋,是否在「混境」虛擬與真實「跨境」間,能夠理出所以?他接著說明混合實境(MR),若以坐標軸來看待,其兩端分別表示現實環境和虛擬環境。只要在現實中加入一些虛擬即是擴增實境(AR),比如寶可夢(Pokamon GO)的遊戲;在虛擬中加入一些真實即是擴增虛擬(Augmented Virtuality)。

如今,真實與虛擬的界線已越來越模糊,像是從導航軟體Waze中虛擬社群的建構與互動,能看出「跨境」(將真實世界交通狀況同步於虛擬世界)與「混境」(自虛擬社群的交通狀況影響真實世界的判斷)的現象,而亞馬遜公司的 Amazon Go. 也以「跨境」的方式,在一個按鈕間,數位訊號的傳送,完成實體與虛擬資訊各自同步運作,而後整合的程序,最終達到購物的目的。

對於虛擬世界如何演繹生命,廖博士也特別介紹了「細胞自動機」。透過跟周圍環境細胞產生運算結果,每個虛擬細胞能模擬自然界中實際發生的動力系統,它們有如真實的生物般,能夠成長、反應、移動、衰亡,以及自我複製。他還講到數位中衍伸出的第六知覺,進而整合真實世界的互動資訊,比如:圖卡定位擴增實境,以及擴增實境的穿衣鏡,另外,Google也發想出一種概念:也許有一天當你在搜尋列鍵入鑰匙,搜尋結果便會出現鑰匙所在地圖,鑰匙甚至會發出音響!

廖博士接著談到知覺經驗(perceptual experiences),以及 M.D.A.(Mechanics–M機制、Dynamics–D交互、Aesthetics–A愉悅)知覺的產生歷程。針對知覺經驗的範疇,他說到知覺經驗是從感覺意識接續到身體機制交互作用,從知覺到認知,進而引發出「愉悅」(迷人聲光效果、滿足期待想像、動人故事述說、完成艱困挑戰、結交社群友誼、搜尋未知世界、交集引發共鳴、病態負面人格),也就是數位習性中的遠端存在感。數位習性的形成所需要的三要素,分別是真實世界知覺經驗的「需求依存度」、數位操作行為的「複雜性」,以及知覺數位型式的「再現結果」。

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是近年數位科技快速進展下,延伸人類多元生活圖像的科技媒體,它們隱約構築出未來人類的混合實境(MR)生活型態。廖博士的演講啟示了大家,但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來迎接新的知覺型態,面對自己的虛擬化身?這很值得大家認真思考!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