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另一類的健康殺手─細懸浮微粒(PM2.5)

106/05/15 瀏覽次數 2393

目前的空氣環境,使得我們呼吸像在吸毒,有可能就吸進了空氣中的隱形殺手。天空灰灰的,你可能以為是「霧」,其實是「霾」。霾是指懸浮於空氣中的塵埃或鹽類等非吸水性固體微粒(PM2.5),由於它非常細微,肉眼無法辨識,PM2.5已經成為全世界高度關注的健康新殺手!

 

PM2.5為極細小粒子,直徑僅有2.5微米,附載了重金屬、戴奧辛、病菌、二次污染物等,可懸浮於空氣中,傳輸距離超過1000公里;可穿透肺泡直接進入血管,隨血液循環全身,附著的重金屬對呼吸系統、心血管、神經系統都有不良影響,甚至致癌;可能誘發的疾病則包括了腦中風、結膜炎、過敏性鼻炎、氣喘、肺癌、心血管疾病、肝炎、肝癌、肺結核、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肌梗塞、高血壓等可怕疾病。

 

面對如此強大的空污敵人和健康殺手,我們該如何降低PM2.5的產生呢? PM2.5的主要來源包含境外傳入、工業排放、交通污染等。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汰換高污染汽機車並定期檢查交通工具、祭拜時不燒金紙、減少施放鞭炮、不亂燒垃圾、少吃燒烤食物,減少烹調用油、購買環保標章產品,就可以從自身做起降低PM2.5的產生。

 

此外,由於PM2.5容易成為污染物的載體,包括重金屬、毒性物質、化學污染物,都可能藉由PM2.5危害人體健康,包括對神經、腸胃、心臟、肺、肝、腎、皮膚的危害等。人體吸入的PM2.5有50%會沉積在肺中,造成肺部硬化,且還可能有有害物質多環芳香烴碳氫化合物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等。PAHs是煤炭、燃油、瓦斯、垃圾或其他有機物質(如菸草或肉)燃燒不完全時就會形成。

 

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資料,台灣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建議,訂定PM2.5空氣品質標準為24小時平均值為35μm/m3,年平均值為15μm/m3。人們暴露在戶外,有暴露量的問題;居住樓層高度也有暴露量的差異,居住於三樓以下的暴露量與三樓以上的住戶相比,約增加20%的暴露量,所以住低樓層的住戶要特別注意空氣污染及塵埃。

 

老人、小孩或是容易過敏的族群,PM2.5對他們來講更是危險。這些人應盡量避免外出;如果一定要外出,隨時攜帶口罩,否則PM2.5對於本身呼吸道或是支氣管不好或是過敏的人影響更是明顯,不得不注意。該如何遠離PM2.5或是降低PM2.5?在家中安裝空氣清淨機、種植綠色植物等,皆能淨化空氣;另外自然界的沉降法,下雨,下雨也能夠使大氣空氣中的懸浮微粒給凝結聚集,造成濕沉降自然落下地表土壤,達到空氣清淨,能見度也能變得比較清楚。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105年度《「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以環保永續、環境教育、財務金融、應用科學暨新媒體藝術等領域為例》執行 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蔡美瑛|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