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胃健康、腸不老–水果是餐前還是餐後吃才對?

102/11/19 瀏覽次數 3786
健康的胃腸是養生繫命的根本,人體養分有賴胃腸道的消化供給,然而多數人只在意吃得好不好,不在意吃下肚後對健康有沒有益處。胃腸時時操勞,加上國人習慣於「病了才看醫生、痛了才找藥吃」,使得罹患代謝症候群的人數逐年攀升。代謝症候群是肥胖、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四種疾病的統稱,和飲食結構脫不了關係:過度攝取動物性食品、脂肪、鹽、糖,再加上五穀雜糧和蔬菜水果攝取不足,都是重要關鍵。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握「三低一高」:低油脂、低糖、低鹽,及高纖維,除了少吃精緻食物,多運動、多吃蔬果,和控制體重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在11月8日的展望演講中,臺中榮民總醫院內科部主任張繼森 醫師主講:「胃健康、腸不老-水果是餐前還是餐後吃才對?」。張醫師在師在這一 場演講中,詳細地介紹了我們的消化吸收系統的基礎知識,也告訴我們日常生活中 吃喝拉撒的常識,演講內容非常有用!

張繼森醫師說,台灣人出國時,特別容易感受到臺灣醫療的方便,所已有這一說:「臺灣有三寶:健保、勞保、199吃到飽」!我們的健保卡叫做「健保無限卡」,早上在臺大就醫,下午到榮總掛號,都沒有加以限制。張醫師身兼康善基金會董事長,希 望可以提昇民眾的醫療知識,改善就醫態度。

現代人多半能活很久,耄耋之年是當代司空見慣的歲數。而高齡的長者,參加長跑 和101登高的比例,更是時有所聞,司空見慣。有趣的是,90老者說:「我可以活 動九十歲,因為小時候抗日時吃不好,有人說吃不好就不會得癌症!」當然老人家 也有在運動,平常晚上只吃水果,所以「吃」對於長壽很重要!生病和長壽的原因, 不是全然由基因決定,吃飯佔很重要的地位,嚴格來講,吃飯,就是生死的抉擇! 大約30%以上的癌症,都和飲食有關。

張醫師強調,吃東西的基本原則就是「均衡」。我們需要的營養份非常的多,要有均 衡的六大類食物,要多變化,就好比房子不能只有鋼筋沒有水泥,沒有一種食物是 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一種食物都有其獨特性,因此吃的種類越多,越能截長補短, 提供全面的營養。

而最不健康的吃法,就是像「吃熱狗比賽」這樣的活動!厲害的選手可以在短時間 內吃下53個熱狗!短時間內吃下很多食物,而且種類又僅有一種,實在很不健康。 現今肥胖也是一個大問題,臺灣南部的縣市,每4個學童就有一個是小胖子。臺灣 過重及肥胖的發生率越來越高,不過在展望現場的觀眾胖子不多,「可見胖的人不懂 得照顧自己,不會來聽演講!」

吃東西的正確知識很重要,但是社會上仍有許多迷思。張醫師以吃水果為例,他強 調我們對水果不單只是一個「買、切、吃」的過程,當中其實還有很多學問。「如果 你知道什麼時候該吃什麼、怎麼吃,你將獲益良多!」但有些觀念張醫師希望能為 大家解惑,例如有人說:「水果應該是空腹的時候吃,並不是當做飯後甜品吃。」張 老師提出質疑:「真的是這樣嗎?」

張醫師先從飲食消化系統說起,我們的食道和腸胃有蠕動的功能,所以我們不需要 像洗衣機一樣要按A、B等鍵,才能讓不同器官開始運作,我們的器官是全自動的 機種。所以我們吃東西並不需要特別強調是「先吃」或「後吃」。從食物進口開始說: 食道就是一根管子,東西吞下後,經過蠕動導引,不到兩秒鐘就過去。在馬戲團裡 有人會表演倒立吃香蕉,就是因為食道有蠕動的功能,但是只會有「倒立吃香蕉」, 不會有「倒立喝水」,因為我們食道的蠕動無法傳送液體。

食道基本上只是一個「通道」,胃相較之下就複雜許多。胃的上半部做儲藏的作用, 下半部靠近十二指腸的地方,則有研磨的功能為主。胃上也有節律點,控制胃部的 收縮和蠕動。腸胃在吃飯後會有比較大的蠕動,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們的食物從比較 大的顆粒變成比較小的顆粒,最終被磨成米漿的樣子,以和我們的腸絨毛做最大面 積接觸,才能讓我們的食物做最大的消化吸收。

食物從吃到胃中到磨碎通過,至少要半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所以無論是「先吃水 果」或「後吃水果」,水果和主食,都會在我們的胃中「相見歡」!然後磨碎在一起,大家你儂我儂,所以先吃或後吃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所以我們知道網路上有許多文章,並沒有什麼科學根據,只是憑藉自己的猜想撰文,因此儘量不要受到這些文章 的影響。

另外張醫師提到了「幽門螺旋桿菌」和它被發現的故事,2005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得主,是澳洲偏鄉的醫師沃倫和馬歇爾,沃倫在1979年注意到了胃裡似乎有細菌! 但是沒有人相信,因為當年的認知是胃有胃酸,因此細菌難以生存,所以胃裡面不 應該有細菌,這是幾十年來學界一直相信的。但是馬歇爾親身試驗,吃下細菌,果 然引發胃炎,這當然不是一個正確示範,但是他們鍥而不捨的努力終於證明「幽門 桿菌」的存在,和它與胃炎及十二指腸潰瘍的關係,也讓沃倫和馬歇爾得了諾貝爾 獎!所以學生對老師的話仍應該質疑,不應該照單全收。

胃的功能在儲藏和研磨,但吸收最重要的地方是在小腸,有人說剛吃了東西不要睡 覺,以免妨礙消化,這又是一個迷思。人吃飽了即使躺下來胃腸的蠕動功能仍在, 所以消化過程是會持續的。如果胃有缺失,沒有辦法把食物磨得非常精細,就會造 成小腸的負擔。小腸的面積,全部拉開有我們整個應力所演講廳的大小!這麼多皺 摺就在加強小腸部分的吸收。

張醫師順著消化系統講到大腸,他說市面上的廣告指出:胃腸清潔保養相當重要, 要做「體內環保」,要做「大腸水療」,這些真的有效嗎? 張醫師說,大腸的蠕動有 不同的形態,有一些是混合裡面沒有消化的東西,有一類是把糞便往前推,也有一 類是大量蠕動產生排便感覺。我們的排便很神奇,是可以臨時叫停的,就好像太空 梭要升空,發現天氣不好,又可以拉回停機坪。但這就會產生便秘。因此我們排便 盡量不要去抑制為宜。

在問答的過程中,有觀眾問到:「先吃水果和後吃水果若是沒關係,那為什麼吃藥要 分飯前飯後呢?」張醫師說,藥品要在血液中達到一定濃度,才能夠發揮作用。若 需要空腹吃,主要在於「吸收」;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時間點」,需要它在特定的時 候作用。若是要求在飯後吃,一個可能是希望藉由和食物混合,避免讓藥品的作用 效果過於強烈。

張醫師的演講知識豐富,趣味橫生,整晚常有笑聲,是一個兼具知識和趣味的夜晚。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