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宇宙科學探索的展望
95/05/15
瀏覽次數
17953
陳露生
|
立法院
近年來物理學家綜合最新的宇宙探測資料,包括宇宙微波背景、星系團、超新星等,得出驚人的推論:人類認知的宇宙,實際上只占宇宙全部物質及能量總和的5%以下,也就是「暗物質」及「暗能量」占宇宙整體的絕大部分。這一劃時代的發現,使宇宙科學的探索進入新的里程。為此,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及能源部委由17位知名物理學家組成顧問委員會,規劃未來宇宙科學探索的目標。該委員會最後提出具體建議,以下列9項物理基本問題做為21世紀探索宇宙科學的主要方向。
尚未發現的自然界定律
過去30年來,藉由量子力學的理論及實驗驗證,物理學家已建立頗為成功的物質基本粒子標準模型,得以更了解規範物質、能量、時間及空間的物理定律及基本粒子。量子理論雖能成功地描述物質基本粒子的微觀部分,卻未能適用於宏觀的宇宙科學,因此必須導入新的作用力及粒子,才能克服適用上的問題。這似乎顯示尚有其他自然界的定律未被科學家發現,重力、暗物質、暗能量等也應有合於量子理論的解說來支持,才能使物理定律體系更為完整。
人類亟欲探索的自然界基本法則,有些在宇宙誕生後就隱匿不見了,因此這些定律或法則不易被發現,其中之一可能就是稱為「超對稱」的理論。就如同每一個基本粒子必有一個對應的反粒子,超對稱理論預言每一種基本粒子也有一個超伴子與其相隨。支持超對稱理論成立的部分重要因素,是其可能與「暗能量」有關聯,且在這理論架構下預期存在的中性伴子,也可能是「暗物質」的來源之一。
未來藉由粒子加速器進行各種實驗,來探索超伴子的結構及基本性質,是粒子物理學的重要課題,也是驗證「超對稱理論」成立與否的直接挑戰。這也將確立「超對稱理論」在建構「大統一力場理論」時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確證中性伴子是否為構成暗物質的一種來源。
解開暗能量的奧祕
宇宙中充滿的「暗能量」使宇宙得以持續加速膨脹,似應有一能解釋這機制的量子理論做後盾。就目前所知,「暗能量」可能和提供物質質量的「希格斯場」有關。
美國於2001年發射的宇宙微波探測衛星(WMAP),主要的目的在觀測宇宙誕生時就產生而至今仍能被記錄的微波輻射。由這個衛星蒐集到的資料,顯示宇宙的時空幾何形狀是平面式的,宇宙的年齡是137億年,構成宇宙的成分中,可見的物質(星體、銀河等)只占4%,暗物質則占23%,其餘73%全屬暗能量。這一探測結果與先前綜合其他科學觀測的推論極為吻合。
科學家迄今並不確知暗能量是甚麼?為何存在?如以微觀的基本粒子真空能量去概估暗能量,其數值將達宇宙中能被觀測到的可見總能量的10
120
倍。如此巨大差異,顯見仍有一些尚未明瞭的過程會消耗掉大部分的真空能量,讓剩餘的少部分能量來加速宇宙的膨脹。目前物理上以「希格斯場」理論來解釋粒子具有質量的事實,如無「希格斯場」,則電子會以光速奔馳,原子也會立即解構。「暗能量」是否和「希格斯場」有關?如能確證粒子的超對稱性,則將提供「暗能量」與「希格斯場」間關聯性的重要佐證。
科學家長久以來,就認為太空並非真的空無一物,至少充滿了能給粒子質量的「希格斯場」。不久的將來,等到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開始運轉,並進行實驗後,預料將可驗證理論上擔任傳遞作用的希格斯玻色子是否存在。如能證實「希格斯場」的存在,勢將開啟涉及一系列新粒子及其交互作用關係的物理研究新階段。若再配合新的高能線性加速碰撞設備,將成為探索與「希格斯場」有關物理領域的重要研究工具。
暗能量可能和「超對稱」及「希格斯場」都有關聯,似乎更加重了科學家對「希格斯場」物理領域和量子理論相容的期待。如能經實驗證明,會成為探索暗能量來源的基礎。
更多維度的空間
弦論預測:除當前已知的四維時空外,尚有七維空間未被發現,因而使粒子物理顯得較為複雜。如能證實這些額外維度的空間確實存在,將是人類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除改變對宇宙起源及演化的了解外,也可能重塑我們對重力的固有觀念。
弦論是假設所有已知的作用力及基本粒子,都由單一的物件稱為「超弦」者,在處於不同振動態下表現出來的。藉此使愛因斯坦殷盼用來描述宇宙中小至極小的基本粒子、大至宇宙整體的「大統一場論」,得以邁出重要的一步。弦論建構的精密數學推演,使微觀的量子理論與宏觀的宇宙學得以用一致的模式來表現。
「超弦」存在嗎?它或許太小而難以直接觀測,但可藉由驗證弦論所預測的若干事項來做判斷。例如弦論包含了超對稱理論,並預測有七維尚未被發現的空間,因此要驗證弦論的正確性,須尋找額外的維度空間,並探索其性質,了解其維數、形狀及大小,它們為何及如何隱匿起來,以及新的空間維度涉及哪些新的基本粒子等。
額外維度空間的物理效應,取決於其大小及形狀,以及何種物質及作用力可以進入該空間。雖然至今尚無法知道這些空間的大小,但似應與粒子物理的基本能量尺度有關,包括宇宙尺度、暗能量密度、以兆電子伏特計的電弱尺度、或最終大統一理論的尺度。科學家固然可由宇宙觀測所發現的不一致性,或短期精密重力試驗所得資料,來推論額外維度的空間應屬宏觀尺度的規模,但這些額外維度空間也可能屬微觀尺度的規模。
基本作用力的來源
追本溯源,宇宙所有的基本作用力及粒子可能互有關聯,且所有的作用力可能源自單一的「大統一作用力」的各種不同表現。如經證實,則愛因斯坦生前期望的「大統一場理論」將得以實現。
目前量子理論已能用極相似的數學模式,來描述重力以外的電磁力、弱力及強核力3種已知的大自然基本作用力。如經證實確有單一的「大統一力場」,則這力將建立起夸克和輕子的關聯性,並可預測不同粒子間轉換的途徑。這個「大統一力場」最終可能會使質子衰變成穩定的其他物質。
「大統一力場」是否存在的重要線索,可能來自實驗室中對極稀少的微小粒子的衰變偵測,其他罕見演變過程的觀測,以及對極高能粒子的精密量測。由於不確知線索會出現在何處,因此多面向的實驗研究有其必要。
為何有眾多的基本粒子
為何已發現的夸克及輕子,都各有3組家族成員?為何各組相對應的成員間,彼此的質量差異頗大,但其他物理性質如帶電量、自旋等則相同?各粒子的功能、角色為何?宇宙中全部基本粒子共有幾種?能否找出規則,把所有基本粒子依序排列,如同把化學元素排列成周期表一樣?或許各種基本粒子只是「超弦」不同樣態的表現,也或許各種粒子可藉「大統一力場」或其他尚未明瞭的自然法則,來建立彼此的關聯。
物理學家至今已確認57種基本粒子,量子理論已證明:粒子標準模型中,欲產生「電荷宇稱破壞」,至少需有3組粒子家族成員,而「電荷宇稱破壞」是形成現今宇宙由正物質而非反物質居優勢的必要條件。不過至今科學家由觀測宇宙現象所得的資料,尚不足以解釋正物質勝過反物質的全貌。目前各項粒子物理的實驗工作,集中於對已發現的各種基本粒子做更詳細的探索研究,以了解其性質,並搜尋3組粒子家族間的差異。
暗物質究竟是何物
宇宙中大部分物質屬未知的暗物質,它可能是宇宙誕生時產生的各種重的粒子,這些粒子中的大部分,在宇宙演化過程中和其反粒子結合而湮滅,轉換成純能量,只剩下少部分留存下來,構成現今宇宙中的暗物質。這些暗物質的粒子,質量似不致太大,應有機會藉實驗室的高能加速器製造出來以供研究。
如無暗物質,宇宙的質量將不足以凝聚形成星系、銀河,也就不會有生命的誕生。雖然在1930年代就有人提出暗物質的說法,但近十餘年來的研究才有更具體的進展。
近年來對宇宙構造的觀測,證明暗物質不同於人類在實驗室中曾發現、探索過的任何已知物質。新理論中的粒子,如超對稱理論所預言的一系列超伴子,它們和其他一般物質間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小,就可能是構成暗物質的粒子。目前的研究是藉由置於地底下深處坑道中的偵測設備,來探測宇宙誕生後所殘餘的暗物質高能粒子,或利用實驗室的高能粒子加速器製造可能的暗物質粒子,以探究其性質。
暗物質存在的佐證,最先是由觀測宇宙星系團的旋轉曲線,發現其質量大於該星系團星體質量的總和,而推論出來的。後來,從觀測遙遠太空中,光受質量影響而產生偏移現象的所謂重力透鏡效應,再度得到證明。最明確的證據,則來自對宇宙微波背景的觀測及分析,各項分析結果都顯示,已知的物質約只占宇宙全部物質的不到5%。
神祕的微中子
微中子是所有已知基本粒子中最神祕的一種,它們在宇宙演化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們的質量極微小,似顯示與微中子相關的新物理領域研究,須在極高能的範圍才能進行。它們無所不在,卻難以捉摸,且與其他粒子的相互作用極為微弱。人體每秒鐘有數以兆計的微中子通過,卻未留下任何痕跡。太陽內部的核融合反應,釋放出耀眼的陽光及大量的微中子,核融合只產生一種微中子,但在其抵達地球的途中,奇妙地演變成另兩種微中子。
由於微中子的質量極微小,於是有人推論其質量應源自未知的物理規律,或許和「統一力場」有關。詳研微中子的性質、質量和如何自一種演變成另一種,以及微中子是否就是其本身的反粒子等問題,將使我們明瞭微中子是否與一般物質的模型一致,抑或它將引領我們去發現新的物理現象。
宇宙的演化
現代宇宙學理論描述宇宙是在一次霹靂大爆炸後,急速膨脹而誕生的。在膨脹過程中,宇宙逐漸冷卻,並經歷數階段的轉變,陸續形成星體、銀河系及地球上的生命。欲探究宇宙的膨脹及演變,須突破對量子物理及量子重力未知領域的了解。藉由天文望遠鏡及太空探測,搜尋宇宙誕生早期殘留粒子的蹤跡,以及利用先進的高能粒子加速器,重建並研究宇宙演變過程中基本粒子的物理性質,可增進人類對宇宙的過去及未來演變的認識。科學的研究已確立宏觀宇宙與微觀基本粒子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宇宙膨脹如果是源自一種暗能量,如同今日我們觀測推論存在的暗能量一樣,那麼暗能量由何種物質產生?這種型態的物質在「統一力場」中是否扮演一定的角色?它是否與額外維度空間有關?更基本的問題是:在宇宙誕生時的霹靂大爆炸那一刻,空間和時間的性質可不可能有所改變?弦論能否順利涵蓋宇宙誕生時那個奇妙的起點?
對宇宙微波背景(CMB)變動的計測,最新資料顯示宇宙正加速膨脹中。進一步對CMB極化的計測,有可能偵測到宇宙膨脹過程中所產生重力波的蹤跡,進而獲得與宇宙膨脹有關的「場」性質的資訊。
在宇宙各階段的演變中,有些粒子因冷卻而產生變化,也可能產生有缺陷的演變,像各種樣態的弦或異樣的物質,這些將可用來解釋諸如極高能宇宙射線、暗物質、甚至暗能量等。
反物質為何消失無蹤
宇宙在霹靂大爆炸中誕生時,幾可確定產生等量的正物質及反物質,但現今的宇宙似乎有絕對多的正物質存在,這種不對稱的情形是如何演變成的?由實驗得知,每種基本粒子都有其反粒子,但我們如今生活在一個正物質的宇宙中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宇宙演化早期,正反物質間可能已產生微量的不平衡,否則正反物質將完全抵銷湮滅,轉化成能量及中性的光子及微中子。在實驗室中,曾觀察到正反粒子間微量的不平衡,因此它應是造成今日正物質宇宙的原因。只是目前所知有限,尚難論斷為何今日的宇宙由正物質占絕對優勢?應該還有一些尚未被發現的,造成正、反物質截然不同結局的作用存在,我們或許可以從夸克或微中子中找到答案。正、反物質行為差異的緣由,可能和希格斯玻色子的性質、超對稱或額外維度空間有關。
要自宇宙中消除反物質,必須有粒子的電荷宇稱破壞,使反物質與正物質產生些微差異。實驗物理學家於1964年發現中性K介子中,有電荷宇稱破壞的現象,2001年又發現B介子的電荷宇稱破壞。但目前對電荷宇稱破壞的了解尚嫌不足,有待進一步實驗,以發現更多造成破壞的因素。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6年5月,401期,66 ~ 71頁
暗物質(15)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1/29
臺灣公民科學-用資料改變未來的力量
艾登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2/13
家貓健康與人類風險,呼吸道共通傳染病的隱藏威脅
王儷蒨
|
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
儲存書籤
113/12/28
用科學一決雌雄?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