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蛇毒大師李鎮源院士
92/01/17
瀏覽次數
8938
宋瑞珍
|
成功大學醫學院
成長與求學
李鎮源院士於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四日出生在高雄縣橋子頭,十歲時父親即已過世,由母親莊絮女士獨力撫養成人,中學就讀當時的臺南二中(現在的臺南一中),後來因成績優異而被保送至臺北高等學校。從該校畢業時,適逢臺北帝國大學(臺灣大學前身)醫學部成立,在經過激烈的競爭之後,被錄取成為該校首屆的學生。
因創辦人三田定則部長十分重視學校的師資水準,當時除了杜聰明教授是唯一的臺籍教授外,其餘被延聘至該校任教的老師均為日本各大學優秀的教授。此外,三田部長亦十分重視學生的研究,故大部分的學生在暑假期間,均會參與學校實驗室的研究工作。李院士發表的第一篇學術論文「胎兒骨骼生長過程研究」,即是第一年暑假在實驗室所完成的研究成果。二年級時在修讀過杜聰明教授的藥理學之後,李院士就未曾間斷地持續參與各項藥理學的討論會和實驗,從此之後就和基礎醫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典型的本土科學家
李鎮源院士治學嚴謹,實事求是,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在實驗過程中如有疑問,必定追根究柢,設法找出答案,充分具備科學家創新及研究的精神。從臺北帝大醫學部畢業後,李院士即在藥理學科擔任杜聰明教授的助手,並接受杜教授的指導,他的博士論文是有關蛇毒的研究。
臺灣的毒蛇依毒性作用可分成神經毒(主要是溝牙科如雨傘節、眼鏡蛇等及海蛇科的蛇毒)和出血毒(蝮蛇科的鎖鏈蛇及響尾蛇科的百步蛇和龜殼花等)兩大類,兩者的毒理作用有許多的不同。
當時日本學者在臺灣已進行許多蛇毒的研究,他們認為印度產的鎖鏈蛇蛇毒有出血作用,而臺灣產的鎖鏈蛇蛇毒不具有出血作用,因此應該是一種神經毒。杜聰明教授要他進一步研究臺灣的鎖鏈蛇蛇毒,於是他用兔子、天竺鼠進行動物試驗,最後以「鎖鏈蛇蛇毒的毒物學研究」揭開鎖鏈蛇蛇毒中毒致死的原因,並於一九四五年獲得帝大醫學博士學位。
該項研究主要是將取出的鎖鏈蛇蛇毒注入動物體後,發現動物的心臟會停止跳動,但若將毒液注入血管,則動物死得更快,在一、二分鐘後就會死亡。為什麼從血管注入,動物會死得更快?是不是有什麼成分會讓血液在血管中凝固而造成死亡?在經過解剖之後,李院士發現靜脈內有凝血,為了進一步了解是因為血管內血液凝固致死?或者是死後血液才凝固?於是李院士預先注入一種抗血液凝固的藥劑heparin,再注射達到致死量的毒液,結果發現實驗動物並不會死亡;如果將毒液量增加十倍,動物也不會馬上死亡,要二、三小時後才死亡。
後來證實這種蛇的毒有兩個主要成分,一個會讓血液凝固,結果被咬的人會產生血栓,另一個成分則是會造成血管擴張,被咬的人血壓會下降,因前者發生速度較快是主要的致死原因。此外,百步蛇蛇毒也會使血液不凝固,因此若先注射未達到致死量的百步蛇毒液,再注入鎖鏈蛇蛇毒,證明也不會致死。但是為何在二、三小時後會致死?則是因為含有另一種抗熱性的「酵素」產生血壓下降的結果。
除了出血性蛇毒的研究外,李鎮源院士後來亦對神經蛇毒的毒理作用產生興趣,研究的範疇逐漸延伸至神經毒方面。根據文獻紀載,如果一般人被雨傘節咬到,會出現呼吸停止的症狀,為了證實是否是因為這種毒會使中樞神經麻痺而造成呼吸麻痺,他主動去找臺大生理學科的彭明聰教授共同合作,利用電氣生理學的技術,記錄動物橫膈膜神經的活性及橫膈膜肌的動作電位。結果發現動物在注射了雨傘節的蛇毒之後,其橫膈膜神經活性仍然存在,但橫膈膜肌的動作電位會先消失,顯示蛇毒的作用是使神經末梢的肌肉麻痺,而非使中樞神經麻痺。
成功致勝的要件
李鎮源院士研究成果豐碩,學術成就卓著,探究得以成功致勝的原因,主要歸因於一貫的堅持和執著,及永不妥協的研究態度;在實驗過程中如有疑問,必定設法找出答案。另一重要因素是能慎選研究題目;當初會選擇雨傘節是因為雨傘節分泌的神經毒素比較安定,在純化的過程中不會破壞掉,有利於實驗的進行。李院士常說研究題目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選對題目,就無法做出好的結果。此外,李院士最大的優點是從不畫地自限,尊重專業並善於利用他人的知識與經驗,結合研究團隊的力量,共同分工,彼此合作,是他成功致勝的另一項重要因素。
學術榮譽及成就
李鎮源院士的毒蛇研究,有許多重要的發現及貢獻,對日後從事醫學研究者有相當深遠的影響:(一)以電泳法分離出三種雨傘節神經毒素α、β及γ-Bungarotoxin,其關於神經傳遞作用及接受體分子構造的研究,為神經生物學的一大突破;(二)發表〈蛇毒毒素的化學與藥理〉論文,「毒素可以做為研究接受體」是最常被學者引用的觀念;(三)推翻「神經性蛇毒致死機轉在於使中樞神經麻痺」的說法;(四)與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姜吉爾證明「乙醯膽鹼接受體和乙醯膽鹼分解酵素並非是同一個分子」。
由於學術上卓越的研究成就及表現,李鎮源院士因而贏得國內、外多許重要的獎項和榮譽。例如榮獲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研究講座教授」、教育部「醫科學術獎」、聯合醫學基金會第一屆「醫學貢獻獎」、行政院七十五年度傑出「科技人才獎」、及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等殊榮。一九七六年應邀擔任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Fogarty國際中心訪問學人,並榮獲國際毒素研究的最高榮譽–雷迪獎(Redi Award),次年並獲頒為美國藥理學會榮譽會員,是少數非美國人的會員,聲名蜚揚國際。
一九七九年更應德國史賓格出版社的邀請,負責主編一本有關毒蛇研究的書籍,李院士共邀集了三十幾位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專家,分別由化學、藥理、生化、免疫及臨床醫學等不同層面切入探討,整理彙編成長達一千多頁的巨著《蛇毒》,從此為李鎮源院士贏得「蛇毒大師」的美譽,並確立他在國內、外崇高不朽的學術地位。
社會正義與責任
李鎮源院士擔任臺大醫學院院長任內,全力推行醫師專勤制度。他認為醫師是救人的行業,當醫師不應該只是為了賺錢,應秉持職業道德與良知服務病患,醫學院的臨床醫師更肩負國家的期許及教學、研究與醫療服務的社會責任。當時的改革雖然遭受到不少的阻力,但李院士仍堅持自己的理想,絕不妥協與放棄,全力推動院內各項改革。
此外,李院士專心致力學術研究,雖然成果卓著,但仍時時不忘提攜晚學後進,為提升國內的學術研究水準而努力。李院士先後在國內發起成立「中華藥理學會」,並聯合「中國生理學會」、「生化學會」、「臨床生化學會」共同組成「生物醫學聯合學術年會」,成為國內最大的基礎醫學學術會議。
一九九二年更結合民間的力量,組織成立臺灣醫界聯盟基金會,期許醫界人士發揮濟世濟民的精神,醫人醫國,關懷社會。除提供專業的醫學諮詢服務外,並對政府醫療、衛生、教育及環保等相關議題提供建言,協助政策的制定。更以「健康促進與疾病防治,不分人種與國界」為訴求,積極推動臺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
人生到處知何似
恰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那復計東西
~ 蘇軾 ~
有感於人生無常,世事多變,李鎮源院士期望能貢獻所學,發揮個人的力量及影響力,留下生命的腳印。回顧李鎮源院士的一生,畢生奉獻臺灣醫學教育,作育英才,培育出無以數計的社會菁英。在臺大醫學院退休後及至晚年,更跨出學術研究的天地,積極投入社會運動,除提倡言論自由,主張廢除刑法第100條,成立臺灣醫界聯盟及創辦《醫望》雜誌外,並協助推動政府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及爭取臺灣加入聯合國參與國際事務。
綜觀李鎮源院士多采多姿,充滿傳奇的一生,不論在學術成就或人文關懷方面,均堪為吾輩典範,值得學習與效法,而他為臺灣本土付出的努力與貢獻將留名青史,值得我們緬懷與推崇。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3年1月,361期,70 ~ 73頁
蛇毒(9)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30
智慧能源管理如何推動企業實現淨零排放
丁顥
|
國立成功大學製造資訊與系統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4/01/01
倫敦鐵橋與三隻小豬—工程與STS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1/25
用綠豆殼突破貓的絕症——貓傳染性腹膜炎的新可能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08
當 AI 晶片全面進攻終端裝置,產業有哪些挑戰與應用?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