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空中轟炸的科技迷思

106/01/06 瀏覽次數 1522
俄國在敘利亞轟炸阿勒坡的反抗軍,擊中了醫院、學校甚至聯合國的人道救濟車隊,造成許多無辜平民傷亡,引發美國及其盟國的強烈譴責。然而我們不要忘了,美國近年的反恐戰爭在阿富汗等地誤炸民宅、婚禮乃至無國界醫師的醫院,而造成大量平民死傷的例子也是班班可考。因此與其爭論誰的轟炸比較精準、比較人道,或許更值得問的問題是,空中轟炸在現代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平民為什麼會成為轟炸攻擊的目標?藉由空中優勢進行轟炸真是戰爭致勝的條件嗎?

一般認為二次大戰時的德國擅長使用坦克、轟炸機等高科技武器,是德軍閃電戰成功的原因。日本轟炸上海與納粹德國在西班牙內戰支持佛郎哥政權而轟炸共和派的城市,則是轟炸平民這種殘忍做法的起源。相較之下,自由民主的英國在這方面因守舊而落後吃虧。不過英國科技史學者艾傑頓(David Edgerton)在《英格蘭與飛機》(England and the Aeroplane: An Essay on a Militant and Technological Nation, 1991)一書中以詳盡的研究和數據反駁這種說法。

艾傑頓指出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英國政府花費在飛機研發上的經費,不只高於陸軍與海軍,也高於全國任何其他的產業。1920年代英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航空工業,政府投入經費資源甚鉅。許多人認為二次大戰期間英國航空產業生產效率不彰,落後德國。事實上在1940年代英國的飛機產量比德國高出百分之五十,生產效率也高於德國。

艾傑頓指出,英國相信創新科技所能帶來的效益,而且非常熱中於把科技應用到戰爭上面。英國軍方很早就對飛機的軍事用途興致濃厚,並率先用轟炸來鎮壓殖民地的武裝反抗。假使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得晚些,英國很可能是第一個有系統地把飛機、坦克等新武器科技運用在戰場上的國家。此外,英國也是全世界最早讓空軍獨立成為一個軍種的國家。二次大戰爆發,德國還沒空襲英國之前,英國空軍就率先轟炸德國。

艾傑頓認為英國政府之所以重視空軍,一部分原因是來自軍事戰略上的考量。英國自認陸軍兵力比不上德國,因此從來就沒有打算動用大批地面部隊在歐陸與對方決戰;使用飛機轟炸便成為戰略上的優先選擇。英國政府打的如意算盤是藉由運用飛機這種科技武器,減少戰場上的人力消耗,從而節省戰爭的經濟成本,並且相信用飛機攻擊城市、工業等平民目標是致勝的要訣。英國早在1930年代就認為要因應德國的挑戰,空軍是最經濟有效的方法。

《英格蘭與飛機》指出,二次大戰英國把這樣的戰略付諸實行。英國空軍的編制比起德國更側重於轟炸平民目標,雙方轟炸平民的規模也不成比例。總計英國有6萬名左右平民死於轟炸,而德國光是漢堡一個城市就有11萬8千上下的平民死於盟軍轟炸。

許多歷史敘述把德國空軍1940年對英國科芬特里(Coventry)的轟炸(該次轟炸因為毀掉當地著名的教堂而哄傳一時),與1945年盟軍對德瑞斯登(Dresden)的轟炸相提並論。然而科芬特里共有554人死於轟炸,德瑞斯登卻至少有2萬5千人死於轟炸,3萬5千人失蹤。

艾傑頓強調,英國這種殘忍的戰法源自該國的戰略思想:國家領導精英對科技的重要性堅信不移,「國防政策倚重科技與資本密集的武器系統」;而且主張軍火科技應該交由民營部門來發展,但是國家要介入輔助與指導,認為「在某種程度的國家控制下的私人產業,最能夠達成技術進步」。艾傑頓稱這為「自由派軍國主義」(liberal militarism)。這個名詞除了和德國以及日本的軍國主義區分之外,也強調英國的民主體制往往遮蔽了其軍國性質,以致大多數研究者對它視而不見。

艾傑頓認為自由派軍國主義有四大特徵:「不採行大量徵兵」、「依靠科技與專業人員彌補人力的不足」、「攻擊目標不局限於敵方軍隊,也包括平民與經濟」、「標舉其普世意識形態和世界秩序觀」。除了英國外,美國也沿襲採納這樣的軍事思維,成為繼英國之後的自由派軍國主義佼佼者。

英國的自由派軍國主義又可分為四個階段:19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海軍至上主義」(navalism)、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是「空軍至上主義」(airforceism)、1950年代起則是「核武至上主義」(nuclearism),到了冷戰結束後,英國建軍方向則是要在美國領導下扮演輔助角色,強調能夠快速投射兵力的能力。根據艾傑頓的說法,自由派軍國主義把大量資源投注於軍事科技的研發,試圖以高科技武器系統戰勝以地面部隊為主、軍隊數量更龐大的對手。

然而艾傑頓指出,20世紀的實戰經驗卻戳破了這個昂貴的美夢。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打的戰略如意算盤是用海軍封鎖德國,切斷其經濟命脈,同時透過制海權把國內生產的彈藥源源不絕地提供法國等從事地面作戰的盟邦;結果海軍封鎖未能達成目標,戰局的演變迫使英國急忙徵召大量兵員投入歐陸西線戰場,進行漫長而死傷慘重的戰鬥。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同樣企圖用海軍封鎖德國,並且使用戰略轟炸摧毀德國的經濟生產與國民的士氣,而只用少量陸軍兵力支援法國。其結果是難堪的軍事失敗。

艾傑頓在《英國的戰爭機器》(Britain's War Machine: Weapons, Resources and Experts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2011)一書中提到,德軍將領看到倉皇撤退的英軍所丟棄的裝備,都不禁感到羨慕其先進精良。二戰開打時高科技並沒有讓英國在法國戰場上獲勝,轟炸機挽救不了英法聯軍在地面戰場上的潰敗,如果英國當時能在法國戰場投入更多的兵員與傳統火炮,戰局或許就不一樣。

真正打敗納粹德國的,是科技水準與經濟發展都遠為遜色的蘇聯。雖然基礎科學與「高科技」落後,蘇聯卻有辦法設計與大量生產武器,而高超的戰術與紅軍的慘重犧牲,也是致勝的關鍵。

就如同絕大多數的戰爭,二戰靠的是地面作戰決勝負,柏林是靠巷戰拿下來的,而不是轟炸。英國在二次大戰前耗費巨資研發配置的轟炸機,在戰爭初期甚至無法轟炸到目標,因為軍方沒有預期到敵方的防空作戰會讓白晝轟炸的飛機損失慘重,而戰爭初期英國空軍並沒有進行夜間投彈的光學設備,等到遭遇上述問題後才在戰爭期間研發出這類設備。

繼承自由派軍國主義傳統的美國,近年在反恐戰爭中倚重使用無人機來暗殺海外的恐怖分子與相關目標,似乎也可說是這種科技戰爭思維的表現。

深度閱讀
  1. Edgerton, D. (1991) Liberal Militarism and the British State. New Left Review, 185, 138-169.
  2. 大衛.艾傑頓(2016)老科技的全球史(李尚仁譯),左岸文化,台北。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