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公民科學與生物多樣性:蝸牛、臉書與公民科學
105/06/06
瀏覽次數
18191
蔡奇立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謝伯娟
|
中華自然資源保育協會
認識蝸牛
一般人所謂的「蝸牛」或閩南語中俗稱的「露螺」,是指一群生活在陸地上的「陸生軟體動物」,屬於軟體動物門家族的一員。
軟體動物顧名思義是指一群全身柔軟的動物。全世界現生軟體動物約有11萬種以上,並分為7大綱(無板綱、多板綱、單板綱、腹足綱、掘足綱、雙殼綱與頭足綱),其中蝸牛歸屬於腹足綱。
腹足綱動物依呼吸系統特徵可分為3大族群:前鰓類、後鰓類、有肺類。陸棲的蝸牛大部分屬於有肺類,少部分屬於前鰓類。這兩類蝸牛除呼吸系統等內部構造不同外,牠們的口蓋有無、觸角數量、眼睛位置、呼吸孔的大小等外部特徵也可以做為分辨的依據。
一般常見的蝸牛通常都有「堅硬的螺旋外殼」與「柔軟的身體」。「殼」是蝸牛十分重要的特徵,也是重要的保護構造,螺旋的形式更有別於其他動物的外殼。雖然有些蝸牛不具外殼,如蛞蝓等,但一般的蝸牛還是有殼。除了殼以外,蝸牛「柔軟的身體」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徵。寬廣而用於爬行的「腹足」,以及像天線般擺動的「觸角」,都是軟體上重要的構造,也是「活」蝸牛給人的第一印象。
<
蝸牛的殼多是螺旋生長,而依照螺旋的方向,可把殼分為「左旋殼」與「右旋殼」。要如何判定殼是左旋還是右旋呢?最簡易的方式就是使蝸牛殼頂朝上,殼的正面(有殼口的那一面)向著自己,如果殼口開口在右邊,就是「右旋殼」;如果開口在左邊,就是「左旋殼」。
前鰓類蝸牛是雌雄異體,有肺類的蝸牛則是雌雄同體,兩者都是異體授精,但若無法找到交配對象時,有些種類仍會自體授精。一般自體授精的發生頻率隨種類而異,有些種類非常頻繁,有些種類則不會發生。
蝸牛的食性可分為草食性、雜食性與肉食性。大部分的蝸牛是草食性,以植物的根莖葉、真菌類、藻類、苔蘚與地衣為食;但有些種類的蝸牛是肉食性,會捕食其他蝸牛、蚯蚓、昆蟲等。
全世界除極地與寒冷地區沒有蝸牛外,其他地區都有蝸牛分布。在如此廣泛的分布區域裡,有著多樣的棲地型態,如沙漠、裸岩、草原、森林等,而這些棲地內包含各式各樣的微棲地,多樣性的微棲地環境中也居住著各種不同的蝸牛。
台灣的蝸牛
台灣島南北長約395公里,東西寬約144公里,總面積約為3萬6千平方公里。島上有超過3千公尺以上的高山268座及116條獨立水系,冬季東北季風吹拂,春季多梅雨,夏季多颱風,年雨量可達2,500毫米,因此造就台灣相當豐富的生態體系,也造就了台灣蝸牛的多樣性及特有性。
台灣蝸牛研究的歷史始於1865年英國副領事羅伯特‧斯文豪(Robert Swinhoe)協助英國收藏家休‧居明(Hugh Cuming)收集台灣貝類標本,這些標本經費佛(L. Pfeiffer)及亞當(H. Adams)整理出31種蝸牛後,陸續有莫蘭道夫(O. von Mollendorf)、平瀨與一郎、皮爾斯布里(H. A. Pilsbry)、堀川安市等人投入台灣蝸牛的採集分類研究。1941年,黑田德米更在「台灣貝類目錄暨新種描述」中發表台灣170餘種蝸牛,其中包含30種新種(亞種)。
1984年,張寬敏教授整理先前的蝸牛研究報告,台灣蝸牛共計有217種。謝伯娟等人在台灣蝸牛圖鑑第三版就詳列出36科329種的台灣蝸牛,其中特有種(含亞種)有210種,特有種比率約64%。相較於鄰近的日本,日本面積約台灣的10倍大,蝸牛物種數卻僅約7百多種,因此台灣蝸牛單位面積的物種數比日本豐富。
分析台灣蝸牛的組成,前鰓類的蝸牛共有7科67種,其中特有種51種,特有種比率76%,以芝麻蝸牛科有27種與山蝸牛科有21種最多。在台灣,有肺類蝸牛共有29科 262種,其中特有種159種,特有種比率約61%,其中煙管蝸牛科69種、南亞蝸牛科43種、扁蝸牛科27種和虌甲蝸牛科27種。
台灣陸生蝸牛的交流園地
從2005年馬克‧祖克柏(Mark Elliot Zuckerberg)推出Facebook的高中版網站以來,臉書已漸漸成為普羅大眾最常使用的線上社交網路服務網站。除了文字訊息之外,使用者可傳送圖片、影片和聲音媒體訊息給其他使用者,以及透過整合的地圖功能分享使用者的所在位置。除使用者與使用者間相互分享外,以特定目的所組成的社團來達到資料分享也是臉書重要功能之一。
為有效整合網路蝸牛同好者,並能分享台灣蝸牛資訊與圖片,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於2013年3月結合蝸牛同好於臉書成立「蝸蝸園—台灣陸生蝸牛交流園地」(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83177105146997/),藉此分享許多蝸牛同好所拍攝的蝸牛照片,描述拍攝的「日期」(年月日)及「地點」(如經緯度座標、道路里程數或地標等)資訊分享並納入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的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TBN)資料庫中。
累計至2016年1月底,「蝸蝸園–台灣陸生蝸牛交流園地」共計有3,222位蝸牛同好網友加入,上傳照片5,459張,有效登錄蝸牛採集資訊2,390筆資料。其中可辨識的種類總計30科146種,記錄最多次的前5名蝸牛種類分別是非洲大蝸牛(
Achatina fulica
)(含虎紋非洲大蝸牛(
Achatina panthera
))254 筆、扁蝸牛(
Bradybaena similaris
)177筆、斯文豪氏大蝸牛(
Nesiohelix swinhoei
)150筆、台灣盾蝸牛(
Aegista mackensii
)108筆與高音符絲?甲蝸牛(
Macrochlamys hippocastaneum
)84 筆,這是蝸牛知識教育推廣的分享臉書社團,也是各蝸牛同好分享的成果。
虎紋非洲大蝸牛與公民科學
虎紋非洲大蝸牛是邱郁文博士等人於2012年在國立台灣博物館學刊中發表的外來入侵種,其特徵是殼口內緣螺軸處呈粉紅色,軟體呈淺褐色或灰白色,入侵分布於屏東的九如、龍泉、五溝水、新埤、後灣與台東的都歷、東河、利嘉林道等地。
2013年3月首次有蝸友在「蝸蝸園–台灣陸生蝸牛交流園地」貼文提到台北新店也有虎紋非洲大蝸牛的蹤跡,短短一年已從台灣最南端的屏東蔓延至台北,這是否意謂全台各縣市已經淪陷?為釐清虎紋非洲大蝸牛在台灣的入侵現況,以傳統學術研究調查計畫緩不濟急,若以全民參與的公民科學概念似乎是可行之路。
什麼是公民科學?簡單來說就是全民參與模式的科學。在研究學者規劃下,讓公民與社團能有系統地參與科學研究計畫。其範圍包含問題探索、技術測試、蒐集與分析資料等。把虎紋非洲大蝸牛的辨識特徵貼於「蝸蝸園–台灣陸生蝸牛交流園地」中,截至去年底(2015年)為止,各地蝸友貼文回報虎紋非洲大蝸牛超過40筆,已入侵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高雄市、屏東縣、台東縣、花蓮縣、宜蘭縣等地。從這結果來看,台灣各縣市除離島外,幾乎都已被虎紋非洲大蝸牛入侵。
蝸牛、臉書與公民科學這三個名詞乍看之下似乎沒什麼關聯,雖然台灣已記錄的蝸牛有三百多種,但一般民眾對蝸牛的知識卻相當陌生。臉書是一個無遠弗屆的網路知識交流平台,藉由「公民科學」的概念,結合學術單位、社團、大眾等共同合作一同建立台灣陸生蝸牛多樣性資訊交流社團平台。
未來若長期彙整大家分享的蝸牛資訊,就可以累計大量台灣蝸牛種類、分布、生活史等基本資訊。除了讓我們了解原來還有如此豐富的種類尚未被記錄外,對未來生態學、氣候變遷等研究應有幫助。更期待我們的資料能夠成為環境監測、保育策略擬定的依據。
另外,公民科學最為人所詬病的問題在於所得資料的正確性,為能有效解決資料正確性的問題,全民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當民眾對蝸牛有更多認識時,所提供蝸牛資訊的正確性就能更可靠。為提升全民對蝸牛知識的能力,在2014~2015年共舉辦22場「蝸台瘋—台灣蝸牛瘋狂推廣活動」,除對公家機關、大專院校與保育團體上課外,更到各地方小學進行蝸牛保育教育的推廣認識,期能讓學童對台灣蝸牛有更新一層的認識,讓台灣生態保育教育能往下扎根與結果。
附錄
1. 青山蝸牛(
Leptopoma nitidum taivanum
)屬於前鰓類,僅有一對觸角,眼睛位於觸角下方,有口蓋。
2. 白高腰蝸牛(
Satsuma albida
)屬於有肺類,有二對觸角,眼睛位於大觸角上方,無口蓋;而同屬有肺類的台灣虌甲蝸牛(
Petalochlamys formosana
)則是雌雄同體,異體授精。
3. 雙線蛞蝓(
Meghimatium bilineatum
)的殼已完全退化不見,而馬丁?甲蛞蝓(
Parmarion martensi
)的殼退化成指狀薄片。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6年6月,522期,34 ~ 39頁
相關文章
臺灣公民科學-用資料改變未來的力量
生物多樣性(42)
公民科學(10)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8/28
SRF 是環境殺手?還是減碳小幫手?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30
智慧能源管理如何推動企業實現淨零排放
丁顥
|
國立成功大學製造資訊與系統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3/08/30
固體再生燃料SRF,處理垃圾和減碳真能一舉兩得?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6
長頸鹿遠足到巴黎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