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多重社會分歧下的政黨競爭:一個比較的視野

107/05/30 瀏覽次數 2678
臺灣自從民主化以來,與多數民主國家不同,長期以國家認同作為政治競爭的主軸。然而隨著成長下跌與所得惡化,經濟議題逐漸浮上檯面,而推動政治競爭軸線的分化,形成「前物質」與「物質」分歧的競爭。晚近圍繞「同婚」的議題,又突出了「後物質」分歧的興起,並與世代差異明顯關聯。至此臺灣的社會分歧模式已經與大多數西方民主國家趨近。政黨在彼此競爭時,如何在三大分歧上定位,對其選舉表現具有重大的影響。在每一分歧當中,均有傳統優勢位置與傳統弱勢位置,倡議替弱勢發聲的知識份子與政黨領袖容易在不同分歧的傳統弱勢位置間轉移,但基層群眾則否。例如美國民主黨的訴求主軸是少數族裔、勞工階級、進步主義的三項傳統弱勢位置,而共和黨則取白人多數、資產階級、與保守主義的三項傳統優勢位置。民主黨的重心且越來越集中於前物質與後物質,而脫離傳統之勞工訴求。保守的白人勞工階層因而從民主黨疏離,並在川普勝選當中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同一現象在各西方國家中均以不同形貌出現,而呈現「極右派」(前物質的傳統優勢主張)和傳統左派(物質分歧中的傳統弱勢主張)結合的情況。因此法國的「國民陣線」、英國的脫歐派(保守黨之一部與英國獨立黨),和德國的「另類選擇黨」都獲得許多各國勞工的支持。我們探索臺灣政治競爭軸線的多樣化,對三大社會分歧與政黨競爭之間的關係加以分析,並進行臺灣和各民主國家的比較研究。
 
本講演經中研院授權國網中心「知識大講堂」收錄,並提供本園轉載,謹此致謝。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