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AI即將走入診間 - 輔助醫師加速腦瘤判讀,提升醫療品質與效率

108/04/17 瀏覽次數 3778

傳統判讀腦瘤方式,是在磁振造影(MRI)上,由醫師人工找出影片上一顆一顆的病灶,然後進行標註,記錄包含腫瘤大小、位置等資訊並進行診斷,這些工作耗費相當多時間與精力在資料整理、傳輸與判讀,著實對討論病情的時間與醫療品質造成影響。

 

為此,臺北榮民總醫院開發「臨床人工智慧腦瘤自動判讀系統」(DeepMets)即透過AI自動判讀比對磁振造影(MRI)影像資料,以顏色圓點標註病患腦部的腫瘤位置,並清楚記錄其大小及數目。一次腦部磁振造影(MRI)影像資料可達數百張照片,以往必須花費放射線醫師10分鐘以上判讀,但透過專業訓練的AI模型讀取影像,只要20秒便能自動記錄各項數據。未來透過AI自動偵測顱內轉移腫瘤,可清楚標註病灶,協助醫師在更短時間內精準的診斷,醫師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用來討論對病人做最好的治療,不僅提升醫療品質,降低醫療成本,即使位處偏鄉也能即時診斷,達到無遠弗屆的醫療。

 

打破傳統–AI在臨床中協助醫師提升醫療品質與效率,達到無遠弗屆的醫療照護(圖片來源:計畫團隊提供)打破傳統–AI在臨床中協助醫師提升醫療品質與效率,達到無遠弗屆的醫療照護(圖片來源:計畫團隊提供)
 
從試驗到臨床, AI技術遍地開花造福患者
 

「臨床人工智慧腦瘤自動判讀系統」(DeepMets)運用AI人工智慧進行訓練,讓AI能夠學習專業醫師的知識與經驗,訓練出具有專業醫師判讀能力的人工智慧系統。臺北榮民總醫院由放射線科、神經外科,及放射腫瘤科醫師共同標註數百位病例,總計數千個腦轉移瘤癌及聽神經瘤磁振影像(MRI)病灶,之後再經由多位專業醫師與工程技術人員無數次的討論與修改AI模型,終於讓這套系統試用於門診檢查,協助醫師偵測與診斷病情。

 

人工智慧系統允許臨床醫師直接針對系統判讀的結果做修正,同時,隨著新的影像與資訊陸續匯入系統,AI可持續學習醫師的專業判讀,經由學習而越來越精進。持續的訓練AI系統,有助於加速系統未來的發展與研究。

 

透過深度學習,讓AI能夠學習專業醫師的知識與經驗,訓練出具有專業醫師判讀能力的人工智慧系統。(圖片來源:計畫團隊提供)透過深度學習,讓AI能夠學習專業醫師的知識與經驗,訓練出具有專業醫師判讀能力的人工智慧系統。(圖片來源:計畫團隊提供)
 
經由人工智慧自動判讀系統,能將AI的判讀結論做為醫師治療策略擬定的參考。(圖片來源:計畫團隊提供)經由人工智慧自動判讀系統,能將AI的判讀結論做為醫師治療策略擬定的參考。(圖片來源:計畫團隊提供)
 

目前,臺北榮民總醫院臨床人工智慧腦瘤自動判讀系統,已有120例樣本數試用,準確率高達80%,另外20%因為腦瘤體積小於0.1C.C.,無法透過人工智慧診斷,必須再透過人工檢查反覆確認。

 

臺北榮民總醫院表示,最快在2019年上半年就能推出AI門診,初期以腦部、心臟、脊椎為主要科目,結合醫師經驗和AI技術,讓醫師可將更多時間留給病人,進行更深度的醫病溝通,也讓病患和醫師可以享受AI智慧醫療的成果。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