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拍攝自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雀斯派倫特˙費雪的祕密」特展。(圖片來源:徐乙仁 攝)
近年,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研發之下,將實驗室常見的魚類透明骨骼染色標本,開發為文創商品。究竟為何要製作透明骨骼染色標本﹖我們從魚類的透明骨骼染色標本能獲得什麼訊息?
魚類學家為分析魚類的演化關係、演化時程,需觀察魚類骨骼數量、大小、以及連結方式等,有時候也會將這些結果拿來跟化石進行比較。為達此目的,魚類學家通常使用X光、乾製骨骼標本、透明骨骼染色等方法來進行研究。
比較三者優缺點,利用X光拍攝骨骼時,雖然能在不破壞生物外觀下進行體內骨骼的觀察,且較其他方法快速、便捷,但影像呈現為2D,難以清楚呈現立體全貌,且對於生物體積大小有較多的限制,此外X光照射法,設備、人員、經費等條件需求較多,並非一般實驗室可進行。
乾製骨骼標本是比較解剖學上常見標本製作方法之一,但製作過程中,卻容易導致骨骼或一些軟組織的破壞,當骨骼需要重新再組合作其他應用時,也常會發生組裝不易、甚至組裝錯誤的情形。
透明骨骼染色法是利用生物體軟、硬骨的差異,加上不同藥劑染色,呈現出魚體骨骼的形態特徵,其優點是製作出的標本為3D,能提供立體觀察視角,並且在製作過程中,不會有骨骼遺失或錯位的問題;然其缺點是體型較大、肌肉較厚的魚體,在處理上會明顯較X光照射法費時。
透明骨骼標本的製作,包含了肌肉組織透明化與骨骼系統染色兩步驟。分別使用亞里西安藍染劑染軟骨組織、利用茜素紅染硬骨組織,及利用酵素將生物體的肌肉組織透明化,以便於觀察魚類內部骨骼構造。
茜素紅常作用於生物鈣化組織的染色,如牙齒、骨骼等含鈣物質,會因鈣離子與茜素紅結合,形成紅色沉澱物,因此魚體透明後,可清楚呈現被染紅的脊椎骨。亞里西安藍則作用於酸性多醣類上,軟骨組織內含有這類酸性多醣,因此軟骨組織可被染成藍色,軟骨組織作為骨骼間的橋樑,常見於魚體需活動的各部位。
如此一來,我們得以看清楚魚類的骨骼構造、魚體型態,而透明骨骼染色標本便於長時間保存,更能作為展示、典藏之用。
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研發之下,這項常見的魚類標本製作技術,被運用在文創商品的開發上,不僅將實驗室標本集結、出版成色彩絢麗的圖鑑,更透過文中深入淺出的魚類知識、技術學理,以更親近大眾的方式,推廣海洋、魚類相關科學知識。
另外,海生館也與大學的設計學系合作,將透明魚的概念放入產品設計,開發出日常使用器具,深具特色,也引導設計學系學生融合生物特色製作出更具吸引力的產品,讓我們的生活也可以更科學。
責任編輯: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何宣慶|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展示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