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生活處處皆過濾:過濾的世界中「奈」又如何
103/08/06
瀏覽次數
11555
簡煥聲
|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產品部
時間倒轉到2013年1月10日。早上10點,北京的天空灰矇矇一片,看不清太陽在哪裡;下午4點鐘,只看到橘紅色的天空中布滿了灰塵。這是我到北京後看到的情況,一種空氣汙染,也稱霾害。
蜘蛛的過濾行為
在北京散步的過程中,被垂掛在半空中的蜘蛛網嚇了一跳,仔細一看,是一隻張開腳比人臉還大的人面蜘蛛掛在網中央。隨手撿起一隻枯枝正想把網搗破的最後一秒收手了,一個念頭在腦中閃過:我是一個研究人員,專門做過濾的研究,怎麼可以傷害我的同伴呢!
倒不是說我是蜘蛛人,但蜘蛛網掛在半空中為的是甚麼?捕捉空中飛來的獵物?就是了!這是一種過濾現象吧?當我越往下細想,越覺得蜘蛛真是我的偶像,牠紡出的絲是奈米纖維的代表。根據研究,蜘蛛絲是一種會固化的蛋白質纖維,強度可比美鋼絲。牠的生活形態呈現出來的是一種過濾的行為,這跟我的研究「利用奈米纖維膜做為過濾基材」如出一轍!有機會,再把蜘蛛的奈米纖維跟我的奈米纖維做一個比較。這次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在過濾的世界中,奈米纖維所扮演的角色。
奈米纖維的作用
甚麼是奈米纖維?大家常常看到奈米纖維跟頭髮的比較,一根頭髮直徑約為20微米(20 × 10
–6
米),若把它分為200根,一根的粗細就是100奈米(100 × 10
–9
米)。還是沒甚麼概念?換個說法好了,一根直徑是50奈米的纖維,從地球拉到月球這樣長,大約要耗用多少高分子材料呢?答案是約3克。是的,您沒看錯,就是這麼少!
正因為如此,很多科學家耗用無數心力想替這樣的製程與產品找到應用出路。筆者在求學階段有幸進入一個專門製作奈米纖維的研究領域,在一個過濾研討會中,發現了奈米纖維或許是解決現今粉塵過濾的一個最佳方法。
為甚麼呢?因為在空氣過濾的過程中,主要是利用物理攔截的方式把粉塵阻隔在濾材外,避免其穿過濾材,越細小的孔洞可以阻擋越細小的粉塵顆粒。因此,如何製作出具有微小孔洞的濾芯材料,便是一個高效濾材的基本條件。奈米纖維正好具有這樣的條件,透過層層堆疊的方式,可製備出一層薄薄的、具有非常良好過濾效果的纖維膜濾材。
空氣粉塵的過濾
過濾主要可分為氣體的與液體的兩種型態,先以現今最熱門的空氣粉塵過濾做詳細的介紹。
在環境科學中,懸浮粒子就是懸浮在空氣中的固體顆粒或液滴,是空氣汙染的主要成分。其中,粉塵顆粒直徑小於或等於10微米的懸浮粒子稱為可吸入懸浮粒子(PM 10),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稱為細懸浮粒子(PM 2.5)。細懸浮粒子能夠在大氣中停留很長時間,可隨呼吸進入體內積聚在氣管或肺中,影響身體健康。
懸浮粒子的大小決定了它們最終在呼吸道中的位置。較大的懸浮粒子往往會被纖毛和黏液過濾,無法通過鼻子和咽喉。然而,小於10微米的懸浮粒子就可被吸入人體,並可穿透上述屏障到達支氣管和肺泡。而小於2.5微米的細懸浮粒子,表面積與體積比大於PM 10的更易吸附有毒害的物質。由於體積更小,PM 2.5具有更強的穿透力,可能抵達細支氣管壁,並干擾肺內的氣體交換。直徑小於或等於100奈米的更小微粒會透過肺部的傳遞影響其他器官。
一項研究顯示,PM 2.5會導致動脈斑塊沉積,引發血管炎症和動脈粥樣硬化,最終導致心臟病或其他心血管問題。
過濾塵埃的原理
如何過濾空氣中的這些懸浮粒子,使得這些顆粒粉塵不易進入人體,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我們先來了解學理上空氣中懸浮的塵埃是怎麼被過濾掉的。空氣中的粉塵會因以下幾種機制而被阻隔在濾材外。
碰撞攔截原理
─ 空氣中的塵埃粒子或隨氣流做慣性運動,或做無規則運動,或受某種場力的作用而移動。當運動中的粒子撞到障礙物時,粒子與障礙物表面間的引力使它黏在障礙物上。
慣性原理
─ 大粒子在氣流中做慣性運動,氣流遇障繞行,粒子則因慣性偏離氣流方向並撞到障礙物上。粒子越大,慣性越強,撞擊障礙物的可能性越大,因此過濾效果越好。
擴散原理
─小粒子做無規則運動,我們對無規則運動做數學處理時使用質傳學中的擴散理論。粒子越小,無規則運動越劇烈,撞擊障礙物的機會越多,因此過濾效果越好。
從以上的說明可知,不同顆粒大小的粉塵的過濾機制,竟然有這樣大的差異。各種濾材對於粉塵的過濾機制,粗略可分為表面與深層過濾兩種。在表面過濾的過程中,當粉塵堵塞濾材表面時,這過濾膜會對氣流造成很大的壓力損失。
優良的濾材
因此,好的濾材多由不織布所組成,因為好的過濾材料必須能有效攔截塵埃粒子,又不對氣流形成過大的阻力,而不織布或特製紙張之類的材料能夠符合這一要求。雜亂交織的纖維形成對粒子的無數道屏障,纖維間的空間則允許氣流順利通過,使得氣流在通過過濾材料前後的壓損降低,這些是不織布過濾材料的特色。
所謂壓損,是空氣通過過濾材料前後的壓力差。壓損越低,空氣流量越不受影響;壓損越高,表示過濾材料越不透風。任何的過濾材料都有使用壽命,過濾材料上堆積的灰塵越多,阻力越大。當阻力大到設計所不允許的程度時,過濾器就該更換了。否則,過大的阻力反而會使卡在過濾材料上的灰塵散落,造成二次汙染。
因此,如何製備「低壓損」卻有「高容塵」二項效果的濾材,便成了重要的研究課題。研究發現利用奈米纖維層層堆疊的方式,可以創造出一個具有微小孔洞與高效過濾性能的纖維膜。同時,奈米纖維的形態使得氣流在流經奈米纖維表面時具有滑流效應,因而在過濾時可使濾材有較低的壓損,這表示奈米纖維間的空間能允許氣流順利通過,使得氣流在通過過濾材料前後的壓力損失非常小。奈米纖維的出現解決我們的第1個問題,一種具有「低壓損」性能的高效過濾膜材。
奈米纖維的製備
但是,如何製造出奈米纖維?當初科學家利用一根底部挖了洞的湯匙,加上高壓電後,以非常簡單的製程製備出直徑是奈米尺寸的纖維,現多稱為「奈米纖維」。在這之前,人們對於如何製備出奈米纖維充滿了想像,認為應該要以很高科技的手段才能得到。當看到這樣一個簡單製程後,很多人躍躍欲試,想透過這一方式製備出奈米纖維,這種加工技術就叫電紡絲。正因為這項加工技術可以輕易地製備出奈米纖維,而引起了科學家對這一技術展開廣泛的研究。
因此,現今大家最熟知的奈米纖維製程就是電紡絲,電紡製程所需的元件非常簡單,包括高壓電、高分子溶液承裝盒(常用針筒)、收集裝置3個。
高分子電紡絲加工技術的操作原理,是把高分子溶液輸送至針頭形成液滴,當施加一高壓電後,高分子液滴表面布滿電荷,隨著電壓的增高,因液滴表面電荷密度上升而斥力上升。當電斥力大於液體表面張力時,液滴表面會噴射出一帶電液柱,液滴形狀也隨之改變成為習知的Taylor cone。噴射出的帶電液柱在電場作用下劇烈地甩動延伸,使得液柱溶液中的溶劑迅速揮發,最後在接地的收集板上形成纖維直徑是奈米等級的不織布膜。
研究顯示,與微米尺寸的纖維相比,利用奈米纖維所製成的濾材,在相同的過濾條件下,過濾效率明顯提升,所造成的壓降也較低。
一般而言,空氣濾材過濾灰塵能力的改善,與濾材所用纖維直徑減小的程度、體積與重量的比值(比容)相關。以靜電紡絲所產出的直徑小於200 奈米的纖維為例,把它噴布在不織布上,在HEPA等級的過濾測試中,具有非常高的空氣過濾效率(> 99.99 %)。而以不同纖維直徑所產出的濾材,更可以製備出不同的過濾孔徑,應用在不同過濾等級的濾材中。
奈米纖維膜對過濾有非常大的效益,但是其製程是出了名的慢。為了克服這個困難,筆者的研究團隊開發了量產型電紡奈米纖維生產設備,建立臺灣業界唯一的1.6米幅寬的奈米纖維不織布靜電紡絲量產製程,並搭配快速聚乙烯醇熱交聯技術,完成國內最完整、環保的奈米纖維不織布製程技術,可以快速量產奈米纖維膜。
高容塵的纖維膜材
對於奈米纖維膜,大家還有一個疑慮,那壽命呢?無可否認地,單純奈米纖維膜材並無法提供更長的使用壽命,尤其是當它的過濾效果非常好時。
這時,電紡纖維製程可結合熔噴微米纖維膜製造技術,以複合製程方式開發微奈米複合型纖維膜材。即以熔噴不織布製程為主軸,在熔噴製程中高分子熔體吹出後的不同階段,匯入奈米纖維或異型斷面短纖或機能性奈米粉體,所得膜材便具有不同的結構。透過這樣的技術可以克服濾材使用的第2個困境(容塵量),開發出具有低壓損、高容塵量二項特性的纖維膜材。
接下來,將更進一步開發機能性奈米複合纖維膜濾材,採用電紡/熔噴微奈米纖維複合成型技術、機能性奈米纖維/短纖維同步匯入不織布製造等技術,開發出機能型微奈米複合纖維膜,具有特定有機揮發氣體汙染物過濾吸附效能。這一製程以電紡奈米纖維製程為主軸,輔以現有量產型電紡絲製程為基礎,開發「奈米纖維離子交換濾材」的關鍵奈米纖維膜吸附過濾材,生產高效能奈米纖維離子交換複合濾材。
奈米纖維的挑戰
其實,擁有奈米纖維製造技術並不值得慶賀,因為早在人類出現以前,自然界的蜘蛛絲及細菌纖維素就已是典型的奈米纖維。細的蜘蛛絲直徑只有100奈米,纖維性能更遠優於同樣尺寸的鋼材纖維,細菌纖維素纖維尺寸更是只有數十奈米,兩者都是真正的天然奈米纖維。
因此,當我們具有製備奈米纖維的能力後,更應了解替奈米纖維找到合適的應用才是最重要的挑戰。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4年8月,500期,12 ~ 17頁
過濾(5)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5/30
來到臺灣百萬年,山脈與冰河怎麼形塑紅圓翅鍬形蟲的DNA分歧和混血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5/31
森林裡的秘密圖鑑,那些你從沒聽過的真菌寶藏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8/31
炭之呼吸,淨化與重生:生物炭如何幫助城市變得更綠、更韌性
曾繁安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