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人與機器人互動(四):機器人的外表(下)
103/04/25
瀏覽次數
8044
林宗德
|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既然機器人的擬人化有助於互動,那麼我們可能會想,如果把機器人的外表做的像真人一樣,不就一勞永逸了嗎?可惜的是,人們與種種具有人類外表的人工物的相處經驗,並不太支持這種做法。像是蠟像、木偶等等外表乍看之下與真人無法區辨的人工物,動作並無法像人類一樣流暢。栩栩如生的外表,和澀滯的動作兩者之間的落差,往往會引發觀看者的嫌惡和恐懼感。1970年時,日本機器人學家森政弘基於此現象,提出了所謂的詭異谷(uncanny valley,亦譯恐怖谷)假說,建議機器人學家不要製作太像真人的機器人,以免讓人怖懼。
森政弘的假說提出30年後,卻有1位同樣也是來自日本的機器人學家石黑浩,執意挑戰詭異谷的禁忌。他為何要挑戰這個界限? 適度的引發人們的擬人化傾向,讓人們願意與機器人互動不也就可以了嗎?針對這個問題,石黑浩認為,雖然適度的擬人化,有助於機器人與人互動,但是談到互動,當然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最為自然。他並舉生物與心理學研究,指出人類的演化和認知的發展,很大的程度上就是要為了跟其他人互動。因此,如果要讓機器人可以跟人自然無礙地互動和對話,外表與人無異的機器人會是個值得嘗試的選項。
不過,既然選定了這個目標,就得想辦法克服詭異谷的問題。石黑浩在2001年,以女兒為模特兒,打造了第1具外表足以亂真的擬真機器人。當時由於製作經驗不足,且因機器人身體小容不下太多控制機構,不流暢的動作與擬真人的外表,恰好形成對比。事實上,觀察人們與該機器人的互動,多少印證了詭異谷假說有其說服力。幾年後,他接著以成人為模特兒製作了數個擬真機器人。為了達成外表與動作上的協調,機器人身體內置入了數十個致動器,以求精確地重現人們在呼吸、眨眼時各部位所表現的細微動作。為了瞭解人們對於機器人外表擬真度的反應,在實驗上排除其它因素的影響,機器人說話是以對嘴的方式進行。機器人與人對話時所需要的各種追蹤人們臉部與動作的鏡頭、感測器,全都置於機器人體外的周邊環境。
石黑浩用各個擬真機器人做了許多互動實驗。例如他發現,不同年紀的受試者,面對機器人時產生的詭異感,有程度上的差異。幼兒大概要到2歲以後,才會對擬真機器人產生強烈的嫌惡感;而隨著年齡增長,嫌惡感也會漸漸鈍化,年長者對擬真機器人較不會有嫌惡感。而一個測試人們眼球移動軌跡的實驗則發現,人們在與擬真機器人說話時,眼球的移動軌跡,會與跟真人說話時接近,而與跟其它類的人形機器人不同。石黑浩認為,這實驗說明了,人們雖然知道擬真機器人不是真人,但在無意識之間,已經將它視成真人了。2007年,石黑自己當起了模特兒,製作了1個擬真機器人。幾個以成人為模型的擬真機器人,雖然在動作上與真人的差異仍大,但已足以讓人不再那麼懼怕與之互動。
如上所述,石黑以真人對口的方式讓機器人與受試者對話。這個嘗試也回應了人們可能的疑問,那就是:製作擬真機器人究竟有什麼好處?它們真能與人們自然無礙的互動嗎?關於這個問題,石黑浩認為,透過立體「分身」,可以和遠地的人對話,這比依賴平面視訊的方式更具臨場感。機器人分身與人們的遠距對話,可以用來進行種種實驗,探討要傳達人的「存在感」,也就是讓人們感覺到面對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需要有哪些條件來支持。
擬真機器人的互動實驗,有一些令人意外的結果。一方面,正如同上文所述,雖然與機器人對話的人,完全知曉面對的只是個機器人,但隨著對話的進行,久而久之可能會有與真人對話的錯覺。另一方面,更令人驚訝的是,對於真正在說話的「本尊」,也會有奇異的身體感覺產生。例如當機器人分身被人碰觸時,說話的本尊竟然會有自己被觸摸的錯覺。這實驗發現似乎說明了,透過機器人分身,可能會有身歷其境的身體感覺,因而比平面視訊對話更具臨場感。石黑浩戲稱,成功的機器人分身,是比飛機還要偉大的發明,因為可以瞬間把人帶到遠處,無礙地與人面對面地交流。
然而,目前透過平面視訊等等的遠距互動方式,雖然極為便利,但仍有許多人認為,這和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互動,還是有段不小的差距,遠距互動仍然無法與面對面的交流相提並論。如果使用擬真機器人,真能產生身歷其境的身體感覺,那麼這種作法,有辦法回應人們對於遠距互動的批評嗎?(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電機科技新知與社會風險之溝通」執行團隊撰稿/103年/02月)
責任編輯:楊谷洋|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暨科技與社會中心智庫研究團隊
石黑浩(2)
恐怖谷(1)
互動(3)
擬真機器人(8)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02
陽光其實不「陽光」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1/25
用綠豆殼突破貓的絕症——貓傳染性腹膜炎的新可能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6
長頸鹿遠足到巴黎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08/28
SRF 是環境殺手?還是減碳小幫手?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