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璀璨星空下的神山聖湖–青藏高原天文台建設紀行

102/06/03 瀏覽次數 4633
青藏高原有許多地方海拔超過五千米,乾燥晴朗,空氣清新澄澈,無光害也無污染,很適合進行天文觀測。臺大天文所結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和大陸的國家天文台合作,在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區海拔五千米的高原上設置天文台,而由臺大和科博館遠距遙控,進行科研觀測和教育推廣。為了協助這個意義深遠的計畫順利進行,中華電信捐贈衛星天線,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則贊助一座高原上的太陽能獨立電站。在藏北高原酷寒又缺氧的環境下,我們的團隊努力工作,終於在2011年8月獲得了望遠鏡的「第一道光」,從此青藏高原和臺灣之間沒有了距離!遠赴西藏,收穫的不只是科技經驗和天文新知,還學到了蒼茫大地和高原生物要傳達給我們的知識和訊息。

春季系列的第五場(5月25日)演講,是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孫維新館長擔綱,當晚的主題是「璀璨星空下的神山聖湖—青藏高原天文台建設紀行」。孫教授主持「展望」演講系列九年,這次是第一次放下主持棒,拿起麥克風。代班主持的吳俊輝教授也真有趣,一開始就告訴大家:「孫教授今天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忙,所以無法主持。」大家大笑,因為孫教授就站在他身後。

孫維新教授在當晚帶著大家前往神奇靜謐的青藏高原,分享藏北高原上的美麗星空,也描述這些年在當地架設天文台的趣事與逸事,連接西藏、北京,與台灣三地的遠距網路,正是分享當地星空的重要連結。

從一開始的瑰麗的天文圖像中,我們看到了分別在光秒、光時、光年之遠的星雲和星系,發現繁星點點的夜空,其實皆是過往歷史的寫照,星雲和星系的美麗耀眼,說明了為何古人仰首夜空、欣賞星星,發展出到今天的探索與認知,但最終仍回歸原始,珍惜宇宙及自然的的一切。

「星際物質」的探索分析以及「系外行星」的追尋發現,是架設青藏高原天文台的科學目的之一,也是當今天文學研究的重要目標。星際物質與恆星形成息息相關,是了解恆星形成的重要根據。在宇宙形成之初,只有氫氣與氦氣,所有重元素的產生,都來自後續的恆星核心的核融合過程,也因此有了「我們皆是核廢料」的有趣說法。別的恆星旁邊的「系外行星」,影響著恆星運行的軌跡並可能造成周期性遮蔽恆星的效果,這就可以作為尋找系外行星的依據,也使得在近幾年發現的數量急遽增加。而與地球大小相似的行星,也逐漸出現!未來移民到這些類似地球的系外行星,或許不再是夢想!

孫教授在天文台建設的過程中,旅途中有著種種趣聞和甘苦,一開始去了新疆和西藏,這兩地遠離塵囂、少光害、晴夜數高,擁有天文觀測的理想條件,使得它們成為架設天文台的絕佳選擇。從新疆場勘開始,一連串天文台建設行動也正式展開。人口密度低、地瘠民貧,流傳著「通訊靠吼,交通靠走,安全靠狗,取暖靠抖」順口溜,是新疆的寫照,位於新疆的卡拉蘇,是天文台候選位置。但在軍事敏感,民情強悍的種種因素下,讓候選的目標轉移到了西藏。

西藏的風土人情和我們熟悉的環境大不相同,他們的取名就不一樣,只有貴族才有姓,平民只能以名字相互稱呼,儘管同「名」者眾多,卻也都寄宿著吉祥、星期等等的希望;藏族小孩對於牧羊的獨到方式,以繩子甩出石頭防止羊隻亂跑,充分展現出野性的聰穎;氂牛的毛所編成帳棚,有洞透風,遇雨縮小,蔚為渾然天成的實用材料;以牛羊糞為燃料來源,所有的觀察和體驗,顯示著藏族的民風淳樸,但卻也透露著充滿智慧和環保的生活。

初到西藏之時,高原反應是不可避免的結果,紅景天、威而剛來到海拔4500公尺之上,也都只是「心理安慰劑」。拉薩到物瑪的路上,人人處於腦部缺氧狀態,食慾大減,更不用說沿途爆胎、翻車的狀況層出不窮,好在最後能以成功收場。隨著衛星天線、觀測圓頂、太陽能發電站等各項設施的完工,西藏、臺灣兩地通訊的首次連線,才讓眾人心情為之放鬆,旅途中的種種困境以及完工後的雀躍不已,顯現了強烈的對比,辛苦之後的成功真的是令人欣喜!

然而,孫教授並未以天文台成功建設完成為結束,反倒描述著藏族的虔誠信仰,個個看似貧窮落魄的藏族,但其名下的牲畜之多,卻比在場所有人都要富裕,偶爾的市場買賣,可換取到的大量錢財到了藏傳佛教的場所,全數奉獻於自身的信仰,心中安慰無比,再無所求。這種回歸本真,淡視金錢的態度,或許正是身在都市叢林、深受金錢困擾的我們,要好好省思的課題。孫教授留給聽眾的是值得我們長久深思的課題。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