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環境科學(四):風災後3年 災區重建政策待檢討
102/05/15
瀏覽次數
16022
胡慕情
|
獨立環境記者
林怡伶
|
國立中央大學天文所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新聞報導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風災重創南台灣山區,小林村滅村,間接影響政府擬定「不安全部落遷村」的重建走向。由於遷村涉及生活模式巨大轉變,引發原民部落抗拒,遷村工作進行3年來,居民適應不良,對災民中繼幫助也有限。而高雄那瑪夏鄉南沙魯里在災後積極爭取設置避難屋,南沙魯里長Anuu(漢民李惠民)表示希望政府能參考當地作法,檢討未來防災、重建的政策施行。
2012年6月10日起連續兩天的大雨,在高屏溪流域降下超過1,000毫米的雨量。一條又一條溪澗不斷竄流,衝擊莫拉克風災後脆弱的山體。桃源區高中里在莫拉克災後,由政府檢討撤離機制、建立防災地圖,並擬定遷村計畫,但這次豪雨侵襲下,當地依然成為孤島。
高中里長賴文德說,由於不像那瑪夏被劃定為遷村的必要區域,政府在災後只將活動中心指定為緊急避難中心。但災後兩年,硬體資源仍然付之闕如。賴文德指出,「早就告訴政府,活動中心至少需要廚房設施,但至今連廚具都沒有,居民得蹲在地上煮飯。不僅如此,物資也相當缺乏。」
堆積在高中里避難中心的物資,只有幾包關廟麵和罐頭,而這些物資,就是800位居民的避難儲糧。由於莫拉克災區道路逢雨必斷,賴文德說,那些糧食只能撐2到3天。由於空投物資必須仰賴天候,他曾希望調用興中國小物資,卻碰了釘子。
山上的緊急避難資源不足、加上雨勢持續,前行政院長陳沖下令強制撤離山區的孤島部落。緊急撤離命令的發布,再度讓災區居民飽受輿論批評,認為他們浪費社會資源。那瑪夏區南沙魯部落林春福認為這些批評有失公允,「遷村是政府便宜行事的行為,部落不是所有地方都不安全。台灣本來就是多颱風的島嶼,所以重點應該是建立良好的中繼措施及避難機制!」
Anuu直言,南沙魯和小林村遭受重創,居民都質疑和政府開闢越域引水工程有關,「所以災後還是有居民不願意離開部落,我們大約有16戶堅持原地重建!」爭取重建過程雖然備受阻撓,但地質專家也鑑定證明「並非山上就不安全」。隨後世界展望會出資協助南沙魯興建避難屋,居民自動參加紅十字會的救難訓練、考取廚師證照,在避難屋儲備發電機、糧食以水源,以備不時之需。「凡那比颱風、610豪雨,我們都沒下山,不需動用國軍資源,順利渡過災難!」林春福說,「這樣的機制,才能真正適應這座多災的島嶼。」
2013年2月28日世展會完成總數20間的避難屋,未來將成為那瑪夏鄉的公共避難空間。Anuu表示,避難屋落成不僅代表南沙魯重建之路邁向新的里程碑,也期望政府修正避災和重建機制,才是應對災難的真正調適機制。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過去災難研究指出,不論是哪一種災難,均有突發性、不熟悉、難預料和地區性、重傷害等5種特質。因此,災難往往會造成災區人民生活面臨重大改變。因此災後,進入災難復原期,災難管理單位如何運用妥善的管理措施,幫助災民認知及接納生活的改變,以適應新的生活環境等,是極為重要的議題。
莫拉克颱風摧毀的鄉鎮,其中70%是原住民部落。政府在風災後1個月內通過的〈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中,雖然第二條宣示重建應以人為本、並且尊重多元文化,但是同年8月27日救災管理單位卻敲定以永久屋取代組合屋的安置措施,後續有專家學者批評,此措施恐怕是忽略原住民的主體意願,更缺乏文化尊重。
因此災後重建政策施行後,便出現來自學界包括社會、社工和災難管理等不同領域的檢討聲浪,認為永久屋政策雖然是以「生命安全」為名,且透過「理性科學」手段,來判定部落居住地不安全而予以遷居至平地,但過程卻缺乏站在受難者角度思考、政策亦缺乏對原住民主體文化的認識。
原住民以「家屋」認識自己的居所,不僅是提供家族成員生長與休憩的地方,也是死後埋葬地和靈魂的歸屬。家屋具有多重功能,能維繫原住民家族網絡、地位和信仰,同時扮演著原住民文化延續的媒介。此外,原住民不同世代在同一塊地發展出根深蒂固的生活模式,例如山林間哪裡可以居住、哪裡可以耕作等,都已經成為生活記憶,因此遷居對於原住民來說關係重大,不僅改變原有的生活習慣、更是強迫性地切斷原住民受災戶與依附居住地與山川的連結,因而衝擊部落文化、歷史和人文情感。
從災後有關原住民重建的研究可以發現,重建必須回歸人本,否則安置政策不僅無法有效幫助原住民,反而使受災原住民必須耗費更多時間、精力回到破損的原鄉。建置中繼屋的作法是另一種策略,是得以讓原民部落有足夠時間參與重建決策,且自主討論是否遷村和重建的方式。
(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
林傳堯 | 中央研究院氣候變遷研究中心
審校:
劉昌德 |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暨研究所
防災(74)
颱風(69)
防災地圖(5)
避難屋(2)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17
被視為海洋藍碳的紅樹林,為何是臺灣適合的固碳策略?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30
智慧能源管理如何推動企業實現淨零排放
丁顥
|
國立成功大學製造資訊與系統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4/01/24
透過臺德氫能合作 推動綠氫技術與永續未來——專訪蕭述三校長
李依庭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6
長頸鹿遠足到巴黎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