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挽救發燒的地球(三):明日過後,升高2度會怎樣?
105/05/13
瀏覽次數
5397
許藝菊
|
南台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從2004年電影”明日過後”警告世人不可小覷溫室效應的影響,2006美國前副總統艾爾高爾(Al Gore)在紀錄片中揭露”不願面對的真相”,告訴世人暖化確實在發生,到2010年文茜世界週報的”±2℃”表示台灣恐怕是氣候變遷下「全世界的第一批難民」。雖然證據確鑿,仍有科學家以地球科學的觀測數據,提出高高低低的溫度乃是地球常態。舉例而言,每隔5到7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便會發布一份詳盡且深具影響力的報告,概述氣候變遷科學的研究現況。超過千人、代表主流科學意見的小組在1990年第一次的評估中,認定地球的溫度變化是大自然的正常變數,非人為所致。直到2015年11月2號,其第五次全球氣候報告中才認定,地球的氣候變遷有超過95%的可能性是來自於人類的活動。
氣溫的影響因素
氣候變遷小組的第一次評估也非空穴來風,因為影響氣候的因素實在太多了!幾乎所有人類或大自然活動,只要規模夠大都會有影響。目前氣候變遷的最大因子是二氧化碳,原因是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的熱量,遠遠高於目前大氣層中的主要組成成分(氮氣與氧氣)的吸熱能力。因此燃燒主要成分為碳的石化原料愈多,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就愈多。也因此留住愈多來自太陽的紅外線,讓地球的溫度節節高升。在19世紀人類工業革命之前,二氧化碳的濃度約為280 ppm,而目前的濃度是地球在這百萬年來的新高點400 ppm,並且在持續增加中,而地球的溫度也緊緊跟著這個數據一齊爬升。
另外,雲層的存在對溫度變化的關聯性也不是單一性地互動。例如在台灣炎熱的夏日,雲層的出現擋住烈日而令人涼爽;而在西雅圖寒冷的冬日,雲層會像被子一樣蓋在上空,避免地表的熱量散失,而保持住冬日的溫暖。最後,再加上愈來愈多燃燒後的煤炭灰、懸浮在空氣中各種不可預知的汙染微粒,更增加了氣候模式的複雜度。愈形複雜的互動因子使氣候模擬失效,若是單就氣候模式的電腦模擬結果而言,即使是目前地表的實際溫度增加量,也還是低於科學家最高科技運算的預測值,代表地球對於溫度的改變還有其他人類未知、非線性的吸納能力,氣候模式的複雜度,讓科學家難以提出準確的估計,也因此讓原本也環環相扣的政策擬定相形困難。
升高2度是怎樣?
是不是從現在台灣夏天本來每天的溫度範圍如攝氏28~35度,變成攝氏30~37度,全球溫度就一齊上揚2度呢?地球上升1度的能量約為廣島原子彈每天爆炸40萬次,而這巨大的能量在空間上與時間上是如何分佈的?首先,不同區域的升溫效應並不盡相同,地球表面70%是海水,水相較於陸地有較高的比熱,舉例而言,水和玻璃的比熱分別約為4200與600 焦耳/(公斤·度),所以讓海水升溫2度的能量,會讓相同質量的玻璃升高14度,所以,陸地的升溫會比較顯著。其次,在由混擬土、玻璃窗建築起來的大都會,其溫度又會比鄰近的鄉村區域高。這有一個專有名詞,稱為「都市熱島」(urban heat islands),這也是台北、高雄在氣象報告中總是比旁邊城市高的原因。另外,台北位於北部,本來應該比南部的城市來得涼爽,卻由於盆地地形使熱量容易累積、難以消散,造成夏日熱浪來襲時,溫度常常高居全台之冠。總而言之,升溫2度後,愈是高度發展的都市將經歷愈高溫難受的熱浪襲擊。
最後,全球過剩的巨大能量會以人類感受得到的破壞方式,來重新建立其平衡點,其中間過程的效應絕非僅以高溫來呈現。從時間的向度上,人們將感受到愈來愈極端的氣候型態,包括乾旱與大澇將頻繁地出現。以台灣北部最近百年的降雨情況作例子,基隆的降雨量增加1300毫米,降雨天數卻減少半個月;台北增加265毫米,降雨天數少一個月。全年的降雨日減少,長時間不下雨,超越本來水庫規畫可提供的蓄水量,造成乾旱。而在這更少的降雨日內,降下遠超越本來都市規劃的超豪大雨量,形成大澇。
為何2度是地球升溫的界限?
2度是源自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的結論,未來人類如果要生存,就必須將氣溫升高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但是隨著科學家預測,超越2度是人類難以避免的命運。2015年的巴黎會議就不再把人類生存與2度如此強烈地連結在一起,或是如前所述認為台灣就要成為氣候難民。只是2度的意義並沒有改變,是氣候升溫對地球環境的傾覆點(
tipping point
)。意思是人類自工業革命後,開始增加大氣的溫室氣體,雖然全球氣溫也因此有改變,但是變化非常緩慢與微小,從表面來看可能不明顯,也容易被忽略,然而一旦到達傾覆點,就會產生飛躍性的明顯變化。
例如工業革命之初,少量二氧化碳的微幅升溫幾乎是無可察覺的。而在陸續升溫的過程中,極地效應讓兩極的升溫速度是全球均溫的2倍,引發冰原融化。減少像鏡子一樣反射太陽光回太空的冰原,將滯留愈多的太陽能量,而讓溫度更高,冰原再融化。然後愈少的太陽能量被反射回太空,形成典型的正反饋循環(positive feedback loop)。其次是當有融化的水流過大片冰原,接觸水的部份的冰會加速融化,而因此讓一大片的冰原被切割成多片較小的冰原,而較小的冰原會有較高的機會接觸到溫暖的海水,因此小塊的冰原會比整塊大冰原又更快融化。然後更少的冰原,更高的溫度,再一次的正反饋循環。最後,高溫解凍永凍土,釋放七百多億公噸的超級溫室氣體甲烷。甲烷吸收紅外線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72倍,這總總所造成的連鎖反應將讓地球的升溫無法回頭,一路往高溫持續邁進,產生飛躍性的快速改變。而2度被認為是這連鎖反應,不可回頭的升溫極限。(本文由科技部補助「工程技術與社會風險之新媒體溝通」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李瑞全 教授|國立中央大學 哲學研究所
溫室效應(64)
暖化(76)
氣候變遷(111)
推薦文章
113/12/28
用科學一決雌雄?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0/30
醫師的「超級 GPS」:手術導航系統如何為臨床帶來新革命?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3/08/28
SRF 是環境殺手?還是減碳小幫手?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