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建築與防災(三):綠建築該怎麼蓋?

103/12/12 瀏覽次數 6067
都市上班族一天之內有九成以上的時間都待在建築體之中,建築應如何抵禦、承受災害,儼然成為建築界的重要課題:除了消極抵抗災害、減少因開發造成的破壞,也積極找出建築能夠如何順應自然、同時為住民提供舒適生活環境的方法。
 
在2013年落成、由「CTLU_盧俊廷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中壢市立幼兒園高鐵分班和青芝兒童公園,是全國造價最低的「鑽石級」綠建築。盧俊廷建築師說明此案例中各種因地制宜的設計,一座能夠因地制宜的建築,自然能夠在節能、防災和成本之間獲得三贏的成果。
 
氣候災變在身邊,綠建築思維不受限
 
節能乍看之下和天災並無關連,然而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等眾多大家朗朗上口的氣候議題,在不久的未來都會演變成近在身邊的災害。綠建築一方面以更進步的技術抗震抗洪,另一方面以長期的節能策略,換取未來災害的消緩。
 
臺灣自從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抗震法規越趨嚴格。在「安全」的議題上,盧建築師認為只要是通過營建法規的建築物,達成的安全等級已經非常高,綠建築標章更像是錦上添花的制度。他首先釐清,其實綠建築和一般建築並非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有些建築即便不具備綠建築標章,在基本的建築觀念上仍有共通之處。在台灣十分普遍的「坐北朝南」觀念,其中就蘊含了各種避熱、採光、防風的座向考量。
 
以中壢市立幼兒園高鐵分班為例,建築配置上安排樓梯、廁所等服務核集中於西曬面,東側設置陽台,南側設有遮陽板避免熱能大量溢入建築體中,北面則可大量開窗。「天氣好的時候,甚至不必開燈。」盧建築師表示。沒有綠建築標章的建築就不能稱為綠建築嗎?他挑戰了這個既有觀念,認為綠建築標章是一種具象化並推廣理念的方法,綠建築中的很多概念,是可以打散而滲入每棟建築設計之中的。
 
師夷長技以制夷-順應自然就是最好的防災幫手
 
中壢市立幼兒園高鐵分班和青芝兒童公園所處的基地位置三面臨路,四周空曠,東北季風對居住舒適度的侵襲便成課題。開發前的植物因為東北風侵襲而生長得不好,於是在景觀顧問的建議下,此案決定移植原有喬木、並新植部分原生種喬木集中於東北角,成為防禦東北季風的防風林;並且將入口廣場設計在西南角,引入舒適的西南季風。
 
綠化為什麼除了讓人身心舒適之外,也能保護人免於暴露在險峻的災害之中?大量綠化具有保水固碳的作用,其中「立體綠化」係指在屋頂、陽台、牆面擴充綠化面積,例如植生牆。而「複層綠化」則從高到低,從高大的喬木、低矮的灌木、到平面的草花,在一塊土地上密植不同高度的植物,達成水土保持的功能。
 
桃園青芝兒童公園的基地地勢並不平坦,前低後高,相差了將近三米的高度。但建築師選擇順應地勢設計出「草坡溜滑梯」,大大減少了為了挖填平衡而運出或運進的土方量。此案同時也保留了原基地中的一塊低窪地,強化並再現其生態溼地的功能,同時達成生態教學和都市蓄洪的目標。綠地的保水能力固然是最好的,若在必須使用硬鋪面的地方,就盡量選擇「透水鋪面」,如木頭、石頭等材質,而不在底下灌水泥。
 
真實市場上的綠建築-向成本和業主妥協?
 
談到綠建築的高價,盧建築師認為只要順應基地的先天條件設計建築,其實綠建築並不必然昂貴。同樣以座向為例,如果基地的長面若為東西向,就很適合在南北面開窗;反之,就必須加強隔熱或空調設備。條件越差的建築基地,如果同時追求越高的綠建築級別,需要耗費的心力和成本自然也會隨之升高。
 
鋼骨或是其他抗震、節能級別較高的建材,在尚未普及之前當然會比較貴;但『減法思維』對綠建築也是同等的重要。例如為了節能,應當減少運用玻璃材質;但若某建築設計必須使用大量玻璃,同時又講求其隔熱性的話,就必須採用高成本的雙層真空玻璃,而進一步反映在消費者承擔的價格上。
 
在建築師的真實世界,必須第一線考量業主的需求,綠建築的防災和節能理想無法佔據全部的設計需求。「觀念的普及需要持續推動,但如果今天要蓋一座濱海旅館,面海向為西向,業主如何可能接受西面不開窗?」這個問題對盧建築師同樣不代表非黑即白的單選題,其中仍有許多折衷的替代方案。「既然不可能所有房子都是南北向,那西面的遮陽板我們就做深一點;如果業主覺得開挖雨水撲滿成本太高,可以用簡單的不鏽鋼小水塔替代;如果業主考量風水而不願意在門前種樹,那我們就種遠一點。」條條大路通羅馬,或著,至少可以離羅馬更近一步。
 
 
建築防災如此重要,而綠建築又承載了人們對於未來生活的各種想像,除了以環保為號召,如果能增加和住民息息相關的安全防災設計,是否能夠隨之提昇綠建築在市場上的接受度呢?在此之前,除了依靠綠建築標章為我們提供指引之外,也不應對一般建築「放棄治療」,只要能將各種綠色思維融入設計或是小型設備之中,每棟建築物都可以是讓節能和防災向上提昇的城市小尖兵。(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