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現代文明疾病:保持健康的自然治癒力
97/02/04
瀏覽次數
19535
翟建富
|
陽明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
與生俱來的自然治癒力
地球上除了人類在傷病時可尋求醫藥的幫助外,所有生物生病或受傷時都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恢復健康,這就是生物與生俱來的自然治癒力。相反地,人類社會醫藥發達,當患病或受傷時,大多通過醫療的手段以求身體復原。
在治療過程中,疼痛和發炎是身體發出的警訊,以誘發身體的自然治癒力。止痛藥最大的壞處是關掉身體受傷的警訊,使中樞神經系統無法得知身體已被病原體入侵,也因此未能啟動自然治癒力的機制。缺乏身體的自然治癒力而單靠藥物的支持,療效一定不大理想,還會帶來無法估計的藥物後遺症。然而,對病情的正面態度、開朗的心情,以及得到慰藉的心靈,對自然治癒力的驅動也是不可或缺的。
自然治癒力的機制
身體中大多數的蛋白質是用來支撐細胞和器官的,而骨骼、皮膚、肌腱,以至軟骨組織等的堅韌度,都是由韌性強而呈纖維狀的「膠原蛋白」所提供的。在皮膚深層和肌腱裡的「成纖維細胞」,能不斷地產生膠原蛋白,使皮膚組織變得更健康,也讓肌腱與肌腱間更能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當皮膚受到燙傷或肌腱受到外傷時,「成纖維細胞」會大量分泌膠原蛋白,把受到破壞和斷裂的部分重新連接起來,是身體自癒力的一種機制。
身體受到外來病原體入侵時,受到感染的部分首先會引起發炎反應,這是身體因入侵者所發出的警訊,受到感染的細胞會釋放出發炎反應物質,如組織胺、前列腺素、白三烯酸等。發炎反應物質會增加局部血管的通透性,因而產生紅腫和疼痛的現象,讓血液能大量注入受感染的地方。此外,發炎反應物質可通報中樞神經系統,使白血球能迅速派遣到受感染的部位以消滅入侵者,而嗜中性白血球、巨噬細胞及活化的淋巴球是主要防禦細菌、病毒入侵的免疫細胞。
一旦病原體被清除後,發炎反應的訊息隨即消除,跟著取而代之的是收拾因病原體入侵所造成的破壞,這就是所謂的「抗發炎」反應。這時,脂肪細胞會適時釋放出「抗發炎」的二十碳脂肪酸以修補戰場。嚴格來說,發炎反應扮演著敵前偵察部隊和善後工作的角色,也是身體自然治癒力呈現的一種機制。
由於內在基因變異和外在癌症誘導物的因素,使得人體中不斷地產生癌細胞,可幸的是人體中的免疫系統可識別癌細胞並把它消滅。可是,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癌細胞便有機可乘,繼續增生而成癌細胞腫瘤。在抵抗內生性的癌細胞時,免疫系統中的輔助型T細胞扮演非常關鍵性的角色。當輔助型T細胞偵察到癌細胞時,會釋放出不同的細胞因子來激活巨噬細胞、自然殺手細胞和殺手T細胞,以圍攻並殲滅癌細胞。
自然治癒力的原動力
發炎反應是身體防禦系統的最前線,當有外物入侵時,會適時適量地釋放出二十碳脂肪酸、組織胺等親發炎物,誘使免疾系統中的巨噬細胞吞食病原體。同時,巨噬細胞會釋放出白細胞介素-1的求救訊號,並經由血液循環系統刺激大腦的下視丘,以調升中樞神經系統所設定的體溫,這就是身體受感染後的發燒現象。
高溫能促使免疫B細胞和T細胞的快速增生,同時,巨噬細胞在發燒的情況下,更加活化它的吞食並分解病原體的能力。當體溫超過攝氏37度時,病原體在細胞中的增殖受到抑制,因此發燒也可說是保護人體免於病原體入侵的一種機制。由此可知,發燒、炎症、疼痛等不適症狀,是免疫、神經、生理系統對病原體入侵所產生的綜合性自然治癒反應。
現代醫學只強調對症下藥:發燒時用退燒藥,發炎時用消炎藥、止痛藥,受感染時用抗生素。這樣,患者也許感到暫時好轉,可是這種治療手法只是在抑制症狀,但嚴重地擾亂人體中與生俱來的自然治癒力,只是拖延了疾病治癒的時程而已!
替代療法(或自然療法)是指現代正統西方醫學以外的一切療法,包括傳統醫學(含中、印、中東等的傳統醫藥)、針灸、指壓、芳香療法、輔助療法或草藥療法、呼吸法 (含中國氣功)、太極與瑜伽等。這些古老的醫療方法有助於提升自然治癒力,如果主流醫學能把人體的自然治癒力納入診療的考量,並與替代療法相輔相成,那會是廣大病患的福氣。
環境、壓力與自然治癒力
壓力是身心疲勞的主要因素,而壓力是來自多方面的。現代醫學已把壓力數量化,而量化指標包括社會和工作兩方面。前者包括「離婚」、「分居」、「刑事訴訟」、「近親死亡」等;而後者包括「被解雇」、「退職」、「新工作環境」等。一年中壓力指數持續過高的,有79%的人會罹患某種疾病,可見精神壓力和身體疾病有密切的關係。
憂鬱症是一種強烈的悲傷和失望感,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人生陷入無力感的精神狀態。憂鬱症患者的淋巴球有弱化反應,使得自然殺手細胞的功能下降,因此患者罹患癌症的機率增高。壓力也會促進腎上腺皮質釋出可體松的類固醇,它是一種抵抗壓力的激素,但濃度高時會破壞腦組織中的海馬體,導致記憶障礙,嚴重的會造成老人癡呆症。此外,壓力也可提升血中葡萄糖和胰島素的濃度。因此,長期處於壓力的狀態是形成糖尿病、老人癡呆症、癌症等重大疾病的遠因。
在受到短暫壓力時,血中的副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可體松等壓力激素指數會提升,促使自律神經系統(包括交感神經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系統)做出迅速的反應。這時,交感神經亢進而令腦內釋出副腎上腺素,而副腎髓質會釋出腎上腺素,結果是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同時促使肝臟把葡萄糖釋放到血液中,胃腸蠕動降低而導致便秘,這些都是交感神經系統亢進所產生的生理和病理現象。一旦壓力消除後,這些生理與病理現象便隨之消失而回復正常的狀態。
若長期處於壓力的狀態,訊息會慢慢地輸入腦裡,腦內會觸動另一個對壓力生理反應的「下視丘→腦下垂體→副腎」系統。下視丘會釋出副腎皮質釋放激素,刺激腦下垂體分泌副腎上腺皮質激素到血液中,因而刺激遠端副腎中的副腎皮質,使得它釋出可體松。長期分泌可體松會造成副腎肥大,又因腦下垂體不斷產生副腎上腺皮質激素,抑制了刺激睪丸或卵巢的激素、成長激素、毛髮黑色素等的產生,其結果可導致患者的睪丸或卵巢萎縮、停止生長、毛髮變白等的病徵。
可體松是哺乳動物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激素,血液中維持一定量的可體松有其必要。然而,可體松分泌過量會使存放在肌肉、淋巴組織、結締組織等裡面的蛋白質大量分解成胺基酸,並把它們輸送到肝臟代謝成葡萄糖,產生能量以提升體能。在這情形下所引起的後遺症,就是淋巴球減少而使免疾力下降。因此,維持自律神經系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平衡是調控可體松適量釋出的關鍵因素。
精神(心靈)、神經及免疫系統是自然治癒力發揮的基本三要素,若這三位一體的互動失去平衡,就很容易罹患內在或外在的病變。因此,抱持希望的人會促進大腦活化,交感和副交感神經能保持均衡,強化的免疫系統會把病原體擊退。反之,灰心和失望所形成的壓力,會使大腦、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失衡,致使免疫系統弱化而增加罹患疾病的風險。
然而沒有壓力的生活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沒有刺激使人生變得無生氣。無目標的人生最後也會變成另一種壓力,久而久之會破壞腦組織中的海馬體,患者記憶力下降而引發老人癡呆症,這是「退休症候群」發生的一大因素。適度的操心與壓力在人生中是不可或缺的,學習如何處理和舒解壓力的方法,才是面對壓力的最佳態度。
強化自癒力的營養補充品
疲勞的病徵是缺乏活力、記憶衰退、注意力無法集中、動作遲鈍、工序錯亂、工作效率差等,壓力引起的疲勞是經年累積而來的,因此舒解之道是先正視壓力源的存在。
在壓力和慢性疲勞的情況下,會引起營養流失,而使免疫力衰退,細胞生長受阻,最後導致自然治癒力的下降。因此提升自然治癒力,可以從營養的補充做起。蛋白質、脂質及糖類是身體構造和能量來源的三大營養素,因此三大營養素的平衡攝取對自然治癒力的提升是必須的。營養素的攝取、吸收、利用,以及能量的轉換,必須靠8種維生素B群的協同作用始能完成,8種維生素B群是B
1
、B
2
、菸鹼酸、B
6
、B
12
、葉酸、泛酸和生物素。
營養素要靠酵素轉換,人體中超過半數的酵素是利用金屬鋅為協同因子,也就是說,缺乏鋅會使體內大部分的酵素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鋅也是提升自然治癒力的必需材料。但鋅在體內儲存量不多,必須在日常飲食中補充。糙米富含維生素B
1
和B
2
、食物纖維,對糖類和脂質的代謝是必須的,同時也可促進腸道中廢物與毒素的排出,因而可提升免疫力,這也是糙米能提升自然治癒力的原因。
大蒜、韭菜與洋蔥中富含硫化丙烯-蒜素,能與維生素B
1
結合成蒜硫氨素,使維生素B
1
不致從汗水或尿液中排出。此外,大蒜可使腎上腺素釋出,導致交感神經亢進,提高能量生產、升高體溫、促進血液循環、提振精神等。人參中含有皂啟,不但能擴張末稍血管促進血液循環,還具有刺激中樞神經系統、促進代謝的效果。這是大蒜、高麗參等食物能提升自然治癒力的理論基礎。
在對抗因壓力而釋出可體松時,維生素C是不可或缺的,同時交感神經興奮時,也需要大量的維生素C。維生素E有時用來治療自律神經失調症,可緩和肩膀酸痛、手腳冰冷等症狀,也可以使身體末端及表皮血管的血液順暢,這是排除壓力不可缺少的營養補充品。EPA和DHA是深海魚類富含的兩種脂肪酸,具排除血管中膽固醇和中性脂肪的功能,可促進血液循環而提升自然治癒力。
活性氧是一種強力的基因誘變劑,也是癌症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紫外線會使細胞產生大量活性氧;免疫系統中的巨噬細胞在吞下病原體時,為了殺死入侵者也會釋出大量活性氧;在粒線體上的呼吸鏈在產生能量時,也會產生活性氧。因此,若身體不能除掉活性氧,就有產生癌細胞的可能性。
幸好細胞中也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劑,如超氧化物歧化酶、維生素A、C、E、類黃酮等。在蘑菇類食物中的聚葡萄糖,是能夠抑制癌細胞轉移的一種多醣類,對免疫系統的巨噬細胞、B細胞、殺手T細胞等具有強化作用,因此選擇正確的食物也能提升自然治癒力。
提升自癒力的正確態度
運動可提高體溫,改善血液循環,因此定期做適度運動的人,可增強身體的免疫能力,不易受病原體感染。可是,過量運動反而會降低免疫力,容易罹患感染症。有氧運動最能促進骨骼肌肉細胞對葡萄糖的吸收與代謝,有氧運動包括健行、慢跑、游泳、固定式腳踏車等。建立持續運動的習慣除了可強壯肌肉、健全心肺血管外,更可以消耗多餘的熱量以維持理想的體重,也可增強體內胰島素的功能,大大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在運動時,腦組織中的下視丘會釋出具鎮靜作用的化學傳導物:腦內啡肽和多巴胺,可使運動者有興奮的感覺,壓力也可藉以消除,使身心得以輕鬆。這種化學傳導物會使大腦產生成就感和陶醉感,這就是持續運動的原動力。對身體健康及自然治癒力的提升而言,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協調與平衡是必要的。老化與疾病都會導致副交感神經活性的下降,而下降的程度與疾病的嚴重性有直接的關係。因此,持續運動如練習太極、瑜伽等可調節自律神經系統的平衡,令身心得到健康。
幽默和笑有促進免疫系統活性的效果,同時,幽默和大笑與阿斯匹靈一樣有抑制疼痛的效果,也可以像抗憂鬱藥似地改變腦內的傳導物,如腦內啡肽、多巴胺等的種類與數量,使患者具抱持希望、自信等正面的情緒。常抱持期待和希望,以正面的態度對待日常發生的問題,儘量以幽默和大笑來調解工作上的緊張、憤怒、疲勞、混亂的情緒,可以活化人體的免疫能力,使自律神經系統得到平衡,進而提升身體的自然治癒力。因此,樂觀與幽默的人生,以積極和正面的態度面對問題,是最有效的壓力管理方法。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8年2月,422期,34 ~ 41頁
膠原蛋白(24)
多巴胺(15)
壓力(28)
自癒力(2)
下視丘(6)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2/25
「寵物攝影師」:偵測技術捕捉毛孩們的瘋狂日常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30
智慧能源管理如何推動企業實現淨零排放
丁顥
|
國立成功大學製造資訊與系統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4/01/06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什麼?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