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沙蠶的無限再生能力
102/07/23
瀏覽次數
12278
范姜文榮
|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如同人類的脊椎骨或蛇的體幹一樣,生物體常可見到具有反覆出現的構造單位,這些反覆出現的構造單位稱做「體節」,不僅是脊椎動物,節肢動物如昆蟲、甲殼類等,環節動物如蚯蚓、沙蠶或水蛭等,都可見此生物形態設計的基本單位。例如果蠅有14個體節,而人類有30個體節,這些都是在胚胎發育完成前就已經決定的。
常被作為釣魚魚餌的沙蠶,其體節是具有體壁、附屬肢、肌肉、消化管的圓筒狀構造,在發育成長階段,會在體幹的後端反覆不斷地附加上體節,其成體在頭部與尾部間的體節總數達到120至130個。如果沙蠶尾部被切斷,除了將傷口修復外,會長回失去的體節,因此目前被認為具有無限的再生能力。一般具有重覆體節構造的脊椎動物或節肢動物,體節數目於發育為成體後就不會改變。這些動物於發育過程中,胚胎成長的最前端部分會生成細胞的增值區域,來供應給體節細胞。但是胚胎發育過程一旦結束,增生區域就會消失,因此除了少部分例外如蠑螈或蜥蜴的尾巴,生物發育為成體後,體節再生能力都相當有限。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詳細觀察沙蠶的體節增節機制,在實驗室飼養環境下,發現沙蠶約以每4日1個體節生成的速度,於最末端體節與尾部間進行增節生成。體節增節發生時,因其細胞增生快速,可使用染色法標示出正在進行DNA合成的細胞,來觀察外胚層中發育為體壁的細胞增生與體節形成的現象。結果發現沙蠶體節形成,與脊椎動物或大多數的節肢動物不一樣,不是於胚胎發育的最前端出現大規模的細胞增生,而是在末端體節,靠近尾部側的特定區域進行規律地細胞增生。
研究團隊詳細觀察沙蠶被切斷尾部後體節增加的過程,發現於尾部被切斷體節處,靠近尾部側會出現細胞增生區域,細胞會按順序地排成一列,細胞增生至5列,每日就可再生完成1個新的體節,是正常發育每4日生成1體節的4倍速度。之後細胞增生更為快速,體節內部的神經、肌肉、內臟,再加上附屬肢陸續生成後,1個體節就完成再生。另外,研究團隊也追蹤發現殘存體節中有1種可控制體節再生的蛋白質。沙蠶來自相鄰體節的蛋白質提供增生訊息,促使新體節的形成,即使在長為成體後,仍能使用殘留的體節為模型生成新的體節,以實現無限體節再生能力。(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陳俊宏|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資料來源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2013年5月8日訊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0/08
當 AI 晶片全面進攻終端裝置,產業有哪些挑戰與應用?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2
陽光其實不「陽光」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2/16
石虎路殺只是個案?餵養流浪犬貓竟可能加速石虎滅亡?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臺灣公民科學-用資料改變未來的力量
艾登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