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塑膠環保新趨勢
101/10/30
瀏覽次數
17915
慈濟大愛電視臺
|
人類享受塑膠的便利,卻要解決大量的塑膠垃圾,還有石油耗竭的危機。針對這些問題,與順應環保潮流,科學界和塑膠產業界,試圖從自然界找尋原料,製造出符合環保概念的「生物可分解塑膠」。經過專業檢測試驗,生物可分解塑膠在堆肥的環境下,120天內便會被微生物完全分解,可以解決塑膠垃圾的問題;目前生物可分解塑膠的產品也開始實際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像是塑膠袋、塑膠盒、冷飲杯、刀叉匙等等「一次性商品」,是最適合運用生物可分解塑膠的塑膠製品。
製造生物可分解塑膠的原料來源不再完全仰賴石油,原料改從自然生物界中尋找。 目前科學家可用玉米、土豆、馬鈴薯,提煉出澱粉,製作出「生物可分解塑膠」。以玉米為例,透過科技,玉米裡所含的澱粉可以製成葡萄糖,再轉化形成乳酸單體,無數的乳酸可以聚合成『聚乳酸』,變成所謂的『高分子』,用來製作塑膠。
「塑膠」是一種高分子的結構,以往原料來自石油,經過人工合成高分子的物質後再加以應用。現在,「生物可分解塑膠」的原料轉而從玉米澱粉中獲得「聚乳酸」,目前「聚乳酸」這一類的原料發展愈趨成熟,市面上都以「PLA」稱之,而以「PLA」為主原料的塑膠成品,也開始實際運用在人類的生活中,像是塑膠袋、塑膠盒、冷飲杯、裝盛DVD的底盤等等。
國科會「臺灣科普傳播事業催生計畫—媒體製作」補助
慈濟大愛電視臺製作,2011年03月05日首播
本系列節目每週六晚09:00 ~ 10:00於大愛電視臺(CH09)播出
部分已播畢內容可在本園及
《發現》節目YouTube頻道
重溫
推薦文章
114/01/17
被視為海洋藍碳的紅樹林,為何是臺灣適合的固碳策略?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8/30
固體再生燃料SRF,處理垃圾和減碳真能一舉兩得?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2/25
「寵物攝影師」:偵測技術捕捉毛孩們的瘋狂日常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2
從死亡證明書到實驗室:子宮頸癌致病機制的科學爭議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