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傷口癒合不良怎麼辦?幫助慢性癒合的三個新科技

109/06/19 瀏覽次數 45838
傷口癒合除了微血管重新生長,更需要膠原蛋白填補受損組織,正常狀態是啟動急性癒合機制,由血小板形成纖維蛋白血塊為傷口止血,並協助製造膠原蛋白的纖維母細胞移動到受損組織。

嗜中性白血球也在此時出動,清除入侵病原體;巨噬細胞則分泌生長因子,幫助纖維母細胞增生與移動。急性癒合機制在1到3週左右,就可以幫助傷口康復。
 
正常的傷口癒合狀態,血小板和纖維蛋白血塊不僅會先為傷口止血,還能產生暫時性組織,幫助製造膠原蛋白的纖維母細胞移動到傷口周圍。(圖/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提供)正常的傷口癒合狀態,血小板和纖維蛋白血塊不僅會先為傷口止血,還能產生暫時性組織,幫助製造膠原蛋白的纖維母細胞移動到傷口周圍。(圖/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提供)
 
傷口癒合不良時,便會啟動慢性癒合機制。慢性癒合是因為傷口長期發炎,表面形成生物膜與細菌病原體,使受損組織無法獲取足夠養分與氧氣,減緩癒合速度。

長期處於發炎狀態,不僅癒合不易,也容易產生併發症,不但威脅病患健康,也可能耗費較多醫療成本。

癒合不良因素複雜 病患體況是關鍵

傷口癒合不良可能與諸多因素有關,例如刀傷、燒燙傷或傷口沒有妥善清潔;也與病患身體狀況緊密關聯,罹患糖尿病、自體免疫疾病、癌症,或有抽煙、喝酒等不良習慣,也會影響癒合速度;高齡或是營養不良者,癒合也相對較慢;接受電療、化療或服用類固醇的患者,癒合速度也會受到影響。上述單一因素都可能導致癒合不良,但也經常是許多原因交叉影響的結果。
 
癒合不良代表傷口長期處在發炎狀態,表面形成生物膜與細菌病原體,使受損組織無法獲取足夠養分與氧氣,減緩癒合速度。(圖/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提供)癒合不良代表傷口長期處在發炎狀態,表面形成生物膜與細菌病原體,使受損組織無法獲取足夠養分與氧氣,減緩癒合速度。(圖/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提供)
 
慢性癒合病患除需配合傷口處理,例如清理傷口、合適敷料及維持乾淨等,還需配合醫生診斷,找出影響癒合的病理因素,像是肝硬化或心臟衰竭經常導致下肢靜脈回流變差,進而造成靜脈發炎、皮膚潰瘍、傷口不易癒合。藉由醫療病因控制,才能有良好癒合品質,避免癒後復發。

慢性癒合治療有撇步 減輕皮肉痛有賴新科技

當癒合不易或傷口較大時,就必須考慮進一步治療,目前常見的有人造皮膚、負壓療法與高壓氧療法。

傷口的防護罩——人造皮膚
 
人造皮膚是以膠原蛋白製成敷料,模擬人體皮膚組織讓傷口快速擁有皮膜屏障,減少與空氣接觸,促使傷口快速增生癒合。人造皮膚經常用於移植手術造成的傷口或是大面積燒燙傷的病患身上,直接給傷口一層新皮膚,避免大面積裸露與更換敷料時的拉扯與感染。不過人造皮膚花費較高,且因取代原有皮膚組織,必須注意免疫排斥的問題。

真空幫浦打造負壓環境

負壓療法是透過真空幫浦設備,結合特殊泡棉材料覆蓋膠膜貼片,完全覆蓋傷口,阻絕病原體入侵,預防感染,並讓傷口維持在濕潤狀態。同時連接真空幫浦,利用抽吸作用在傷口處製造負壓環境,加速血液循環,提高肉芽組織生長速率,並吸除受傷組織的膿液和組織液,保持傷口清潔,加速癒合。
 
負壓療法藉由真空幫浦抽吸,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肉芽組織生成速度,同時幫助傷口排出膿液與組織液,有助傷口癒合。(圖/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提供)負壓療法藉由真空幫浦抽吸,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肉芽組織生成速度,同時幫助傷口排出膿液與組織液,有助傷口癒合。(圖/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提供)
 
住進傷口療癒膠囊——高壓氧療法
 
高壓氧療法是讓病患進入1.5至3大氣壓高壓艙內,吸入純氧提高血液含氧量,透過微血管輸送到傷口處,改善組織缺氧問題,並增強嗜中性白血球噬菌能力,減緩水腫,進而提高癒合效果。

持續研發新興療法 傷口癒合不再惱
 
傷口癒合療法隨著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從新材料研發到分子生物科技,例如利用電漿促進傷口癒合的機器、使用組織培養自體皮膚、幹細胞療法等,把生長因子或一氧化氮等運用在加速傷口癒合研究,許多新興療法正在逐步成熟中,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可以應用於臨床治療,減輕大家在不慎受傷之後,療癒過程的皮肉之痛。

 
資料來源
  • 科技部107年度「科轉計畫:前沿科技轉化暨教育應用推廣」專案計畫
創用 CC 授權條款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 授權.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 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閱讀授權標章授權條款法律文字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