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不創業的創業家–駐點創業家制度
100/04/06
瀏覽次數
32250
程麗弘
|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現在許多有關創業管理的研究,大多探討如何才能創業成功,這些都是預設在單次創業成功的情境。但是,當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已有許多創業人口以及持續創業的經驗時,不管他們過去成功或失敗的次數多寡,企業應考慮如何運用創業者的經驗及知識,尤其是創業成功的經驗,做為自己的人力資本,為企業本身的科技商業化增加成功的機會。目前在矽谷的實務界已有運作多年的駐點創業家制度(entrepreneur-in-residence program, EIR program),在臺灣實務界及學術研究上似乎仍未受到重視。
駐點創業家
Shane 及 Venkataraman 在 2000 年把創業定義為,「在風險及不確定情況下,進行創新與創造活動,經由發掘、評估、利用創業機會,建立新的經濟性組織,並為創業家帶來利潤。」這裡的「創業」,指的是「在非受僱的情況下自行開設公司」。但是,鑑於實務上第一次創業的成功機率很低,因此先前有不成功的創業經驗者便不少。
Gompers 等人在 2010 年的研究就指出,駐點創業家(entrepreneur-in-residence, EIR)屬於持續型創業家,最成功與最失敗的創業家都不屬於持續創業家,因為最優秀的創業家有可能已在享受創業所帶來的巨大財富,或已努力投入經營其所新創的公司。此外,市場也有一個篩選機制,使屢次失敗的創業家不受創投公司的青睞而拿不到資助,因而逐漸淡出創業這一行。
因此,對於有創業經驗而想繼續創業者,EIR 制度的設立便有意義。尤其是針對「不創業」的創業家所設立,意思是他/她可能是受了某一間公司聘僱,但他/她在公司內的頭銜與職稱正是「創業家」。因此,本文認為 EIR 的定義是—受僱的創業家具有創業兩次以上的經驗,其中至少有一次是成功經驗。這樣的職位是為真的有創業精神的人所設計的,讓他/她可以好好地大展身手,又不必負擔傾家蕩產的風險。
EIR與聘僱者
EIR 制度是典型的矽谷地區產物。這個想法在 1980 年代就開始了,目的就是要與這些待業中有天分的人才維持一定的關係,以及在創業過程中提升精緻度,讓失敗率降低。聘用這類人才,是一種創新或是新事業建立的正規化(formalization)過程,這種模式比創投與育成中心的制度還更進一步。
創投公司聘用 EIR
長久以來,創投公司一直在尋找可一炮而紅的投資,但是自從 1998 年的 Google 投資後,已經許久未有如此超重量級的機會出現。根據最近《紐約時報》報導,2010 年創投產業的回收率掉到年平均 8.4%,比起 10 年前的 40.2%,有如天壤之別。因此,EIR 模式提供創投公司一個機會孕育一個成功的企業,以提高投資回收率。對於創投公司的好處是,這些創投公司沒有自己的智慧資產,他們經營的是關係資產,因此結交一些聰明人士可給創投公司建立優於同業的利基。
創投公司的做法如下。每次會同時聘請兩到三位 EIR,每位 EIR 有自己的辦公室、一位助理,每位 EIR 每個月約獲得美金 10,000 元到 15,000 元不等的津貼,不超過 6 個月。這些津貼給 EIR 們靜下心來發想創意,若是有吸引人的創意,創投公司就逕行投資。就像當年孟嘗君養「食客」般來養創業家,讓創業家也可以一邊拿薪水,一邊打造自己夢想的事業。與「食客」不同的是,這些 EIR 們多已有創業成功、把公司賣掉的經驗,以及已證明有能力提出造成市場創造性突破的想法。
EIR 們也提供一些服務做為回饋,他們是創業博覽會(start-up road shows)的基本成員,每天去攤位報到,給有興趣的來訪投資客關於 EIR 本身創意的優點分析。EIR 也同意透過合約或其他不成文的約定,給這創投公司第一波投資該創意的機會。這樣的安排給 EIR 一些優於其他創業家的機會。
此外,一般創業家要進入創投業者辦公室可能要大排長龍,而 EIR 們每天就在那裡工作,他們可參與每星期的合夥人會議,中午吃飯時間也有許多接觸機會。更甚者,當一位 EIR 想要驗證想法時,可透過創投業者與廠商間既有的網絡關係,請廠商提供對產品或服務的回饋或建議。或是EIR每天看到很多新創公司到創投公司報告的新想法,多多少少也會激發自己的創意。
知名企業僱用 EIR
在矽谷地區,許多公司會聘用有創業成功資歷的專業經理人,入駐公司一段時間挖寶,找尋該公司所研發科技的市場機會,並依績效給股票選擇權或獎金。
舉例來說,矽谷 Palo Alto 地區一家以研發為主的公司,本身有超過兩千個專利。他們就聘用兩位 EIR,這兩位 EIR 本身有成功的創業經驗及科技背景,讓他們入駐並從該公司許多專利中找尋合適的技術組合,進行市場機會的分析。其中一個 EIR 帶了兩位助理,與該公司內部工程師組成一個團隊,自己還擔任專案經理人。簽約一年,可再續約,最後若是成功找到買家,或許另有一筆獎金。若有可能,本身就利用該科技自行創業。
目前哈佛及華頓商學院有 EIR 課程,大公司如 HP、Adobe 也有,美國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也開始有 EIR 制度,嘗試對國家實驗室的研發成果請 EIR 們來尋寶,以促成轉型到可公司化的階段。
可能產生的管理議題
EIR 與創投公司的代理問題
代理問題的產生,指委託人(principal)與代理人(agent)之間因目標不一致,而產生利益衝突的情事。資訊不對稱是產生委託/代理關係問題的根本原因。
一般而言,代理人掌握的資訊比委託人更多一些,代理人比委託人更了解自己的能力、偏好、努力程度、市場環境變化、企業外部環境,以及決策的風險和收益等資訊。這些資訊特別是一些專業資訊、關於努力程度和決策的風險等,委託人是很難掌握的,或者即使能夠取得,也因成本太高而不得不放棄。這就使代理人利用自己掌握的資訊進行欺騙成為可能,委託人被迫承擔因此而產生的道德或財務風險。
因此,當創投公司僱用一位 EIR 時,讓這位EIR分享創投公司所擁有的內部資源及人脈關係,也有這位 EIR 可能利用機會從中套利,而不回饋給創投公司的風險。創投公司會避免這種情形發生,例如同時僱用一位以上的 EIR,以免雞蛋全放在同一籃子內。其次,每位 EIR 在受僱期間需要履行一些義務,創投公司在那段期間至少可受惠。最後,創投公司圈子很小,因此聲譽是相當重要的,若是有任一方真正發生問題,對彼此未來都不利。
EIR 與僱用企業的代理問題
在上述的公司中,這種代理問題較不可能發生,因為公司擁有許多專利及科技,若沒擁有這些專利授權,EIR 較不可能獲利及套利。當然 EIR 有可能會有套利行為,但是風險較高。
臺灣導入EIR制度的可行性
在知識經濟時代,提升創業家精神,促進經濟發展,是許多國家努力的目標。近年來,臺灣也正積極改善創業環境,包括創業觀念、政策、法律條件等。
臺灣若想複製矽谷地區的 EIR 制度,有機會但仍有條件限制。首先,矽谷地區對創業失敗的容忍度很高,若是創業失敗發生在其他國家或地區,可能在履歷表上就是個汙點。因此,駐點創業家的職缺若在臺灣開放,第一件事是要先說服國內企業調整對創業失敗的容忍度。此外,有心走這條「創業職涯」的創業家,也要自我調整,以實現為理想創業目標,爭取回收更大的創業機會,而不把創業視為「最後一途」,不是在自己職涯轉彎、逼不得已的一條路,而是較為豪氣、願意從零做起。
當創業天堂矽谷持續在對「創業」這件事革新的同時,我們要繼續觀察矽谷大企業如何管理創業家—以新方法聘用創業家以及管理創業家,使創業經驗持續傳承,增加成功機會並減少失敗率。我們也應持續改善創業環境與政策,讓有志於「創業職涯」的創業家在友善的環境下能持續展現畢生才華。
誌謝
本文作者接受國科會國合處補助「跨國產學合作交流及專業人才培訓計畫」,赴矽谷地區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PARC)進行研究,特此感謝。
深度閱讀
Shane, S. and S. Venkataraman (2000)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25
(1), 217-226.
Gompers, P., A. Kovner, J. Lerner and D. Scharfstein (2010) Performance persistence in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
96
(1), 18-32.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1年4月,460期,60 ~ 69頁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8/30
鋰電池回收商機大,臺灣做好準備了嗎?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9/30
從歷史中挖掘未來:綠豆的基因祕密與氣候生存法則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5
用綠豆殼突破貓的絕症——貓傳染性腹膜炎的新可能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08
當 AI 晶片全面進攻終端裝置,產業有哪些挑戰與應用?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