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以評量為基礎的線上補救教學系統

105/10/06 瀏覽次數 1329
在數位學習逐漸成為趨勢的當代,如何建立有效的數位學習環境,是新竹教育大學王子華教授多年來一直在思索的問題。

王子華教授持續探究哪些策略設計才是線上學習介面中最關鍵的元素,並於2001年確認了應以「評量」為研究方向與重心,且研發了數種評量機制,從早期的一般線上測驗、網路形成性評量,乃至網路遊戲化評量,更於2010年完成一套以「評量」做為教學與學習策略的動態評量系統。

一般而言,在數位學習的介面中,學生最常使用「評量」功能以自我評量,而自我評量在眾多研究中也被認為是提升學習效益的重要策略。為此,王子華教授努力讓線上學習的自我評量機制更為完整,也不斷思索其中的關鍵策略設計,最後決定把「作答和回饋機制」作為整體設計的核心。

在傳統課堂上,老師會依教學經驗問學生一些問題,藉由學生回答來評估學生的學習狀況。若學生答錯了,老師就知道學生可能是哪裡不明白,需要多做講解。老師問的這些問題即是教學性問題,與一般評量學生程度的考題性質不同。教學性問題必須基於教學經驗,問得關鍵、問得精準,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協助老師快速確知學生的學習狀況。

然而,要問得關鍵、問得精準,資深老師或許做得到,但對資淺老師就是一項挑戰了。王子華教授的動態評量系統就是模擬資深老師的問答方式,協助系統清楚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再給予適當的回饋與教學。

王子華教授相信,理想的教學是老師藉由適當的發問,從學生的問答過程中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再給予適當的回饋。但是傳統的教學卻是在灌輸知識後進行考試,其教學和評量是分開的。為此,王子華教授研發了動態評量系統,讓作答和回饋變成教學活動的一部分,使評量可以成為數位學習環境的教學與學習策略。

當學生進入動態評量系統後,需先經過二階段診斷測驗,系統會組成適合這位學生的個別化動態評量學習歷程。換言之,即先用二階段診斷測驗來了解學生的程度,系統再模擬老師與學生間一問一答的互動模式,依據學生的程度提出教學性問題,並依據學生的作答再給予適當的回饋以協助其學習,最後系統會再提供適合他的進階數位教材。

王子華教授的動態評量系統主要是針對「補救教學」設計的。近年來,政府大力推行補救教學,其流程是先讓學生進行補救教學科技化評量測試,成績不符標準的學生則安排進入面對面補救教學。這個流程可能會造成一些盲點,例如有些孩子只是粗心答錯了,或只有部分概念稍微不懂,就被迫進入面對面補救教學階段,而傷了他的自信心。

王子華教授認為這個流程可考慮多增加一道自我學習的階段,即學生在進入面對面補救教學前,可先藉由動態評量系統進行自主補救學習。王子華教授說:「就像生病了,有些人可以藉由改變生活作息而自我療癒,不需要吃藥。」

動態評量系統在學生參與測驗後,會知道他的哪些概念較弱,並藉由回饋逐步引導他們自主學習。若是透過電腦系統就可學會,表示他們並不需再進行面對面的補救教學,不僅可省下重複學習的時間,也讓補救教學資源可以更有效地運用。

傳統教學認為學生只要把題目多做幾遍,成績自然就會理想,於是讓學生不斷地練習題目,或重複灌輸知識給他們。王子華教授指出,學習訊息若是一次給太多,反而會造成學生的負擔,其實只給「需要」的題目和回饋即可。何況,網路的資訊龐雜,若沒有「主動推薦學習」的功能,學習將如在茫茫大海中不知所從。

王子華教授就是以評量做為教學和學習策略,讓評量扮演老師的角色,評量不只是「診斷」,還是「教學」的一部分,使學生在個別化動態評量學習歷程中,藉由一問一答與獲得回饋的過程自主學習。未來,這套動態評量系統可望延伸發展成「線上補救教學」機制,讓有限的補救教學資源得以更有效與更充分地發揮。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