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再生能源如何轉動經濟

99/04/06 瀏覽次數 22089
近年來極端氣候在全世界各地引起的災害,造成動植物生命及經濟產值的損失,令人觸目驚心。這與工業革命後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有關。

國際能源總署把再生能源分成 3 類:第一是水力,第二是太陽能、地熱、風力、潮汐等,第三是生質能。已開發國家採用第二類再生能源的比率高於開發中國家,因為這些能源的處理需要比較高的技術。開發中國家運用生質能源的比率則高於已開發國家,原因在於就地採用生物的組織或排泄物當作燃料,所需的技術門檻較低。

再生能源技術的研究已經進行了很多年,但很少人會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這個現象。現於中華經濟研究院任職的簡台珍博士與其在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的指導教授胡均立博士,在 2006 年看到國際能源總署有份統計是經濟合作開發組織國家的再生能源資料,覺得有深入探討的必要。因此開始蒐集其他相關資料,盼能了解一個國家發展再生能源技術對其總體經濟效率的影響。

首篇相關的論文在 2007 年的《能源政策》(Energy Policy)期刊登出,他們把勞力、資本與能源消費當作投入,國內生產毛額則是產出。如果比較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相關數據,則會發現前者有較高的總體經濟效率,但是後者在再生能源的使用比率上高於前者。進一步的迴歸分析顯示,在其他因素不變下,增加再生能源的使用比率會提高總體經濟效率;反之,增加傳統能源的使用比率會降低總體經濟效率。

這篇論文雖然提供了發展再生能源有助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的證據,但是究竟是透過甚麼樣的管道呢?簡博士與胡教授又開始著手深入分析更多的資料。

第2篇論文於 2008 年也在《能源政策》上發表,他們從世界銀行的全球社會經濟統計分析資料庫中,刪除資料缺漏的部分,總共整理出 116 個經濟體,觀察再生能源透過甚麼管道影響國內生產毛額。所用到的經濟模型是假設影響國內生產毛額的管道有四,分別是:家戶消費、政府消費、資本累積及貿易收支。他們採用支出計算法,配合選用結構方程式模型的統計方法來驗證,同時檢驗所有相關變數傳遞的過程做整體估計,以了解再生能源透過甚麼樣的傳遞過程影響總體經濟。

原以為進口替代效果會比較高,卻發現當再生能源使用增加時,能源進口也增加。可能大部分的國家其能源需求高的時候,會同時發展再生能源與提升進口數量,也就無助於貿易收支的平衡。比較明顯的是資本累積的過程,因為很多廠商為了發展這些新興技術會增加廠房及設備,整個產業就蓬勃發展。因此就這結果來看,透過資本形成增加國內生產毛額是目前各國的常態,而這在不同類型的國家之間並無顯著差異。

這個研究的啟示在於,如果要利用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提高國內生產毛額,無法套用進口替代的思維,而應以增加資本累積的角度來引導。因此,政府應扶植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例如在研發及租稅方面給予優惠,營造適合發展整體產業的環境。

這個研究也顯示再生能源對經濟社會有很多益處,不僅可以提高能源的自主性、促進就業,以及發展下一代的新興產業,還能促進一個國家的資本累積與技術成長。

政府可藉由營造有助於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環境,搭配相關技術輔導與獎勵措施,以帶動再生能源技術的發展,並促進資本累積及新興產業發展,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終會有利於經濟成長。簡言之,再生能源產業發展透過種種的變數傳遞機制,可提升一個國家的總體經濟效率與競爭力。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