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愛自己可以,過度自戀要不得?

104/04/02 瀏覽次數 6987
 
希臘神話中,俊美又高傲的納西色斯(Narcissus)是河神的兒子。他拒絕了愛上他的仙子,卻愛上自己在水面上的倒影。他作繭自縛,難以自拔,憔悴而死。後來心理學家以他的名字指涉一種人格特質,常用的中文是「自戀」(narcissism)。

臨床心理醫師報導過極端自戀的案例,但是我們大概在電影或小說中才會碰到那種異常人格。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有或多或少自戀傾向,表現模式也不同。自戀的人自覺高人一等,幻想自己成就了大事,應受到特別待遇。自戀的人要是受到羞辱,往往反應激烈,甚至訴諸暴力。他們的心理健康容易失衡,後果包括毒癮、抑鬱、焦慮。此外,學者發現自戀的人在西方社會比較多,比較顯而易見;而且最近幾十年西方年輕人的自戀程度穩定增長。

不過,關於自戀的起源,我們還不太了解。流行的理論有兩個:一個是社會學習理論,一個是心理分析理論。根據社會學習理論,受到父母過度讚美的孩子,容易形成自戀人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把父母看待自己的眼光內化,深信自己受「上天的恩寵」,有權享受特權。心理分析理論則主張:父母不看重的孩子比較容易形成自戀性格。他們特別看重自己,希望贏得別人讚許,以補償在家裡受到的冷落。

最近一個荷蘭研究團隊追蹤了565個7~12歲的孩子,那正是孩子形成自戀心理的關鍵期,以觀察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他們注意的焦點有二:父母對孩子的評價,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態度。研究人員預測:過度評價會使孩子產生自己與眾不同的認知,因而變得自戀。但是自戀的人未必是對自己滿意的人,對自己滿意的人自尊心強,自尊與自戀是自我的不同面相。自尊的人認為自己很好,自戀的人則是熱情地想望自己很好。研究人員想知道:養成自戀心理的社會化經驗是否也能培養自尊?

結果研究人員發現,父母對孩子的過度評價可以預測孩子的自戀指數,卻不能預測自尊。而父母對孩子的態度,無論根據孩子的評估,還是父母自己的評估,也不能預測孩子的自戀指數。但是,孩子對父母態度的感受可以預測孩子的自尊指數。這表示孩子的主觀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態度)才是塑模自尊的力量,而不是「父母接受自己」的事實。

總之,這個研究的發現支持社會學習理論。
 
參考資料:Brummelman, E. et al. (2015) Origins of narcissism in children. PNAS,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March 9, 2015, doi : 10.1073 / pnas.1420870112.
 
OPEN
回頂部